2024年06月20日
第06版:文化周口·连载 PDF版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本期撰稿人: 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章主要讲道化生万物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显示的幽深奥妙的德,隐含着对道、德关系的揭示。

这一章分为两层,开篇至“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第一层;“故道生之”至结束是第二层。

先看第一层。道生之:生,使动用法,使……生长。以下“畜”“形”“成”的用法同“生”。意思是道赋予万物生机,使万物茁壮成长。

德畜之:德,指万物的自然属性。畜,养育、蓄养。意思是德使万物得到蓄养、繁殖。

物形之:物,具体的形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形:使……获得显现。意思是具体的形体使万物得到显现。

势成之:势,根据陈鼓应先生的研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势”是万物内在的势能,一种解释认为“势”是万物内部对立面的矛盾运动。这一句可以解释为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使生命成熟,还有一种说法是形势环境使万物得以成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贵”指尊重、敬重。意思是万物生成的源头在“道”与“德”,所以万物自然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莫之命,莫命之。之,代指万物。指出尊道贵德的原因就在于“道”和“德”从不命令或干涉万物,而是让万物顺应自然。意思是道尊德贵,没有谁这样安排,而总是自然发生这一切。

第一层说明了道化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也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张岱年先生解释:“一切由道而生,由德而育,由已有万物而受形,由环境之情势而铸成。道与德乃一物之发生与发展之基本根据。”冯友兰先生解释:“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首先,万物都由道所构成,依靠‘道’才能生出来(‘道生之’)。其次,生出来后,万物各得到自己的本性,依靠自己的本性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德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以后,再有一定的形体,才能成为物(‘物形之’)。最后,物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受周围环境的培养和限制(‘势成之’)。在这些阶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两位先生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考。

在这里,老子说明了道化生万物的整个过程,指出万物是由“道”“德”化生出来的,所以自然“尊道而贵德”。“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又是不留任何痕迹、自然而然的。因为物不离道,道不离物,道与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万物得了“道”就成为“德”,“德”是“道”在万物身上的体现,显示为万物各自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并凭这种基本属性所形成的特征而区别于别的物。表现为万物各有所属、各有特性、各有显现,在各自的大的或小的,宏观的或中观的、微观的环境里欣欣向荣、茁壮成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多样性的世界。这一宏大的万物化生过程,是在“道”的统领下自然发生的,并没有除“道”之外的谁来安排或发出指令。这样,老子就进一步深化了“道”是本体、本原和蕴含在万物之中的规律性,并是化生万物原动力的观点。在老子看来,“道”的存在具有唯一性,最具超越性,它自然地化生一切、统领一切、成就一切,这种化生、统领、成就是一个循环的永恒进程。老子的这些观点,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天爷、鬼神在化生万物中的作用,与天命论、鬼神观划清了界限。

再看第二层。故道生之,德畜之:这两句以重复出现的方式,表明道化生万物、德蓄养万物的重要,道生、德畜是前提、是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才有接下来的“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没有‘道’,万物无所从出;没有‘德’,万物就没有了自己的本性。”一句话,离开了道生、德畜,万物就找不着感觉了!

长之育之:长、育,抚养、抚育。意思是生长万物,抚育万物。

亭之毒之:亭,成。毒,熟。意思是发育万物,成熟万物。

养之覆之:养,抚养、保养。覆,保护、维系。意思是抚养万物,维系万物。

生而不有:有,占有。意思是缔造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为,给予。恃,矜持。意思是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养育万物,不有意识地让万物依靠自己。

长而不宰:长,抚育。宰,宰治、主宰。意思是引导万物而不控制主宰它们。

玄德:幽深微妙、最深远的德。

第二层紧承第一层,分析万物不用任何指令就自然尊道贵德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强调了道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其功的无私品格,这种无私品格就是幽深微妙的德,可以把它叫作“玄德”。“道”的“玄德”属性不是谁有意赋予的,而是出自自然。这个自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界、大自然,也不是具体存在着的、有一定形状的什么东西,而是自然而然、历来如此的状态。换句话说,“玄德”所具有的对待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状态,就是一种自然而然、历来如此的状态。在这里,“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永恒。万物都是顺应它自身的状况存在、发展的,不论宏观世界,还是中观、微观世界,都是这样。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依据,“德”是“道”与万物之间的中介,“德”是“道”被运用于人类社会时所起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老子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和“德”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根据,是自然、社会、人生最理想状态的标志。所以,上至君主侯王,下到黎民百姓,都要把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一要守住道德关口——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坚守道德规范的关口。大道是在自然无为中成就所有事情的。君主侯王遵从道的规律,施行“无为而治”,万物就会自然化生,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二要守住道德底线——返璞归真。道德底线在于守住“道”的本性,从思想和言行上同“道”保持一致,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在国家治理进程中,把握大千世界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不妄断妄作、不胡思乱想,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特别是要坚守纯正朴实、恪守勤俭美德。

三要守住道德防线——知足常足。道德防线存在于知足与不知足之间。人生在世,各种诱惑非常多,或权或钱或色。在这些诱惑面前,应该头脑清醒,坚守住知足与不知足的道德防线,强化自律,以知足常足作为心理防线和道德防线,做一个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把得住关口、情趣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综上所述,老子通过说明道化育万物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揭示出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体,德是道生万物并涵养万物的本性,道和德是体和用的关系。由此形成的老子的道德观,不仅包括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义务,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秩序与规范。

(记者 黄佳 整理)

2024-06-20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4192.html 1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