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读书·连载)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无所不包,是万物隐藏之所。善人以它为宝,不肯离开它,就连恶人也需要它的保护。善恶原本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把道之理说出来,可以博取人们的尊重,把道之理做出来,就高明于其他人。恶人明白大道、悔过自新,道怎么可能弃他们于不顾呢?可见得道之人是最高贵不过的,即使得到世界上的一切名位:如立为天子、封为三公,或厚玉在前、驷马在后,也不如获得此道来得可贵。古人之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所以说,道才是天下最贵重的。

【解读】

本章重点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道庇护万物,是天地的主宰。有求必得,有罪也能得到它的宽恕,所以道才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东西。

这里着重说一下“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老子以道的无限包容性,给不善之人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坐进此道。改过自新,有罪也会得到宽恕。

这里的“不善之人”,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坏人、恶人,而应总体理解为违反大道,也就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人。这样的人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不顺其自然而自损的人,一种是不审时度势而遭遇失败的人,一种是违背自己的良心、道德败坏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老子也不主张放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希望他们用“美言”,也就是把对道的理解说出来,来换取人们的尊敬;希望他们用“美行”,就是按照道的标准去做人行事,就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敬。

老子的这种思想与儒家“君子过而能改”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当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而不知悔改,才是真正的过错。

关于“过而能改”的事例,最有名的当属晋朝“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了。周处,晋朝义兴人,年轻时凶残强悍,被同乡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里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也时常侵害百姓。义兴人称之为“三害”,而且三害当中周处最甚。有聪明人就劝说周处去除蛟龙、杀猛虎,实际上希望三害只剩其一。周处先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二者在河中难分难解,时浮时没,一直漂流到几十里之外。人们都以为周处死了,相互庆贺。周处杀死蛟龙回到乡里,看到人们庆贺的场面,才知自己也被当成了祸害,顿生悔意。于是他去见当时有名的大儒陆云,请求指点。周处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惜道义,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再说,人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心自己好名不远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未完待续)

2024-06-27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4513.html 1 智慧的彼岸(读书·连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