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众人德怨分明,常有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甚至以怨报德的事;而圣人大公无私,无人我之分,也就无所谓德与怨。圣人宁可以德报怨,既能以德报怨,还有何怨可言。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下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没有困难了。

【解读】

本章阐述了由小到大、积少成多、从易到难、以德除怨的道理,教育我们对于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对于大事要从小事着手,消除恩怨要从积德开始。所以“为无为”能够有为,“事无事”能够成事,“味无味”才能够品味真味。老子告诫我们必须慎重、缜密地对待一切困难和恩怨,不轻易许诺,不草率行事,这样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成就自己的伟大。

这里只讲“报怨以德”(有专家认为,此句应当移至第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本人不这样认为),也就是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怨是什么,是怨恨,是愤怒,是仇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是平常人的表现,但老子却给出了“以德报怨”这样一个至高目标。说实在的,这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无限包容的境界。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孔子说的“以直报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有人把“以直报怨”的“直”理解为惩罚、制裁之意,就是用惩罚和制裁来对抗怨恨。这是不准确的,是错误的。因为孔子反对以怨报怨,这里的“直”应该理解为正直,就是说应该以正直的心回报怨恨。正直的心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它不受外物影响,不能以旧恶旧怨影响和改变自己的公正和公平。恩德就用恩德去回馈,与人结怨也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能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挟私愤,而应该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被人诬告、诽谤,这使你身心疲惫,名声受到很大影响,下面有三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

第一种,你忘记怨恨,主动关爱他、帮助他、感化他,不论他是否悔改,这就是“以德报怨”;

第二种,你将他对你的诬告和诽谤,逐一澄清,用铁的事实来证明你的清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就是“以直报怨”;

第三种,你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以怨报怨”。

说实在的,第三种方法可能会很有效,但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会导致社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和谐自然丧失,所以,切不可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太耗费人的精力,整天忙着去解释、去澄清、去证明,劳心费力,既耽误你的正常工作,又干扰你的正常生活,使你陷入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第一种实在是最难以达到的境界,也是最佳的选择,但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德行去支撑。怎样才能有足够的德行呢,借用老子的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未完待续)

2024-07-04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4871.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