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人:
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在前一章中,老子告诫我们要“复守其母”“复归其明”方能“无遗身殃”,意思是持守“大道”法则,常返观内视,便不会给自身带来祸患。本章承续上一章的要旨,再次强调持道守德的重要性。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得道与失道,始终是老子阐释持守“大道”思想时最喜欢用的比较方法。本章老子通过“大道”与“邪径”做对比,继续为我们阐述了持守“大道”,践行“大道”的重要性。“道”,本义指我们行走的道路,但在《道德经》中老子把它引申到了哲学范畴,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所以,在本章开篇,老子用了“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意思是,在“大道”上行走就怕走入了邪路,进一步暗喻恪守“大道”的重要性。这句话中,“我”不仅仅是作者的自称,还指向持守“大道”的践行者们;“介然”指专一,坚定不移动的意思;“知”当作认知或信念来讲;“施”,在本章中读yi,是“斜”的古字,表达的是蜿蜒曲折的意思。因此,随着体道悟道的不断深入,持守“大道”的人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会谨慎再谨慎,唯恐一不小心偏离“大道”而误入歧途。“大道”是无形无迹的,它的虚空隐微虽然增加了我们对它体认的难度,但它却一直潜在地发挥作用。我们常说“知易而行难”,意思是,了解事物的道理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上。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和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又是另一回事,因为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会导致我们对外界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我们有自己的偏见,有自己的弱点,对于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也在影响着我们对“知”的践行,这是理论难以和实际相一致的首要缘故。或许老子是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所以他才会反复强调认知“大道”的重要,践行“大道”的重要,而且在践行“大道”的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守“介然有知”“唯施是畏”的精神,始终心存敬畏,始终行于正途正道。
为什么老子会有行走在“大道”上却误入歧途的担心呢?接下来老子就给了我们答案“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夷”指平坦,“径”指小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道”虽然非常平坦,而有些人却喜欢独辟蹊径。这里“大道甚夷”,是老子打的一个比喻,“大道”就像我们走的平坦大路一样,没有什么崎岖,而且可以很容易到达目的地。但有些人在平坦大路上行走久了,总会觉得缺点什么,总想追求一些新奇刺激的东西,甚至为了图快,为了可以少付出多回报,就选择独辟蹊径,抄近路走小道,哪怕是邪僻危险的。老子的这种比喻,意图显而易见,暗指世俗之人行路多是如此,那行事亦是如此,总是喜欢利用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小手段投机取巧,有时候看似是占了一些便宜,表面上很成功,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失败。世俗之人因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选择“邪径”的原因,在于自身的多欲多念,总是害怕自己在生活中无足轻重,总是试图成为特别的人,总是试图用一些虚妄的东西为自己博取外在的光环,身处追逐虚名、利欲熏心这条邪僻小路上而浑然不觉,心灵被污染被遮蔽而不自知,最终导致质朴之心无存,世风日下,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与正义。由此可知,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论述少私寡欲的主张,就是叫人看透这天下之万有,看穿这诱人的名利背后的牺牲,看到在世俗中被扭曲的人性和被束缚禁锢的本真。“大道”是平凡的,生活亦是平凡的,而非凡成就的缔造恰恰是脚踏实地,持守正道,个人行为与“大道”相吻合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应当理解并感激老子,感谢他劝诫我们要行于“大道”、避免“好径”的一番苦心。
那么,偏离迷失“大道”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接下来老子谈及的情形就具有针对性了,“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君王身穿华丽的服饰,带着利剑好勇斗狠,整天沉迷嗜欲之乐,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却依然过着腐败、挥霍、奢侈的生活,而天下百姓呢,衣食不继,田地荒芜,仓廪空乏。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这巨大的反差,造成的两极对立也就不言而喻了,而造成这种严重的社会后果,是君王偏离“大道”导致的。他们这种忘本逐末的“非道”做法,恰恰是“邪径”的具体表现,自然带来“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的结果。晚唐诗人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以及《四怨诗》中的:“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把官吏只管自己中饱私囊、不问民生疾苦、肆无忌惮搜刮民脂民膏的样子刻画得入骨三分。老子对统治者这种背离“大道”而导致的政风败坏,直接用“盗夸”一词给予痛斥,斥责他们是强盗。《道德经》全书中老子始终在批评统治者的有为,反对他们的过度奢侈和多欲,本章老子再次站在民众的立场,用了四个“甚”:“大道甚夷”“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以犀利的笔墨一针见血地写出统治者贪婪多欲、追求奢侈奢华、搜刮民膏的违道事实,深刻揭示了肆意妄为最终走向失败的客观规律。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用一句“非道也哉”,判定统治者的“好径”做法是完全不符合道的规律、是不合乎“大道”的,对于统治者来说,偏离了“大道”,偏离了民心,就意味着失去了江山社稷,这也是老子反复强调统治者要效法“天道自然”、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所在。王中江教授对本章主旨做出了如下解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人人都有生存权。高下贵贱若两极,贫富差别太悬殊,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则国家不可长治久安。”所以,这正如《庄子·人间世》中所说:“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总之,在这一章中,老子主要讲述了识道、行道和如何守道的问题,从与“大道”相违背的小径角度再次反衬出持守“大道”的重要性。“大道”无形无迹,对“大道”的体认和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行道的路上更要注重坚守,坚持走正道,“好径”看似是捷径,但它绝非正路,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人生之路该如何走,选择全在自己。
(记者 黄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