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北宋名将狄青与淮阳

耿险峰

在中原腹地淮阳,流传着这样一副楹联:“二船并行,橹速(鲁肃)难比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不敌箫合(萧何)。”

楹联中的“笛清”即狄青。在淮阳城西北的郊外,有一土丘,当地百姓称之为“青杨谷堆”,又称“狄青墓”。

狄青,北宋时期名将。早年因代人受过被投入大牢,脸上也被刺了字,而后逃离家乡,到京都汴梁谋生。因其勇武善射,被选为戍卒,成了一名京都守卒。

狄青临阵作战时,佩带铜面具,披头散发,驰骋于贼寇之中,所向披靡,无人敢阻。宋人张舜民的《画墁录》中记载:“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狄青勇猛善战,甚得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范仲淹的赏识。宋史记载: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

范仲淹认为狄青是难得的将才,收于门下,悉心教诲,并授之以《左氏春秋》,还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自此之后,草莽出身的狄青,折节读书,手不释卷,“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适逢北宋边陲兵患不绝,狄青蒙诏平寇,屡建奇功。《梦溪笔谈》记载:狄青在泾原路驻守边境之时,曾以极少的兵马遭遇数倍顽敌。绝境之时,其暗自思忖,惟以奇策方能克敌。于是,狄青命将士舍弃弓箭、弩机,手持短器。思虑妥当,狄青号令出击,士卒即向前行进。奇怪的是,双方还没有交手,狄青忽然鸣锣,士兵立刻停下来,锣声再次响起,士兵转身撤退。一时之间,搞得对方莫名其妙,仿佛在看戏法一样,一个个苶呆呆地发愣,有士卒发出嘲笑之语:“谁说‘狄天使’英勇善战啊?其也不过如此嘛!”恰在此时,鸣锣之声戛然而止,宋军士卒突然转身,向前猛冲,敌军阵脚大乱,瞬间便被攻破,“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公元1052年,狄青受命征讨西南蛮夷。由于之前几次征讨均以落败告终,将士们的士气极为低落,如何提振士气成了让狄青头疼的事。苦思冥想之际,狄青了解到蛮夷之地有崇拜鬼神的习俗,便萌生一计:拜神祈佑。狄青拿出一百个制钱,双目紧闭,振振有词:“此次出征,若能制敌,钱面朝上!”将卒闻之,一脸惊讶。反观狄青,挥手将一百个制钱抛向空中,制钱旋之纷纷坠地。众将士凑近查看,一个个钱面悉皆向上,甚为诧异!既而,皆呼神灵保佑,一时之间,雀跃欢呼,声震林野。随后,狄青命左右侍从,拿来铁钉,牢牢地把制钱钉死在地上,大喊:“待大军还朝时,再取制钱。”狄青率众南进,夜袭昆仑关,大败蛮夷,“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平定了叛乱,狄青班师北还,如约提取制钱,只见正反两面均是钱面,僚属们恍然大悟,暗叹狄青“静不露机”!捷报传至京城,除去心腹之患的宋仁宗,对狄青盛赞有加:“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朕之关张”,宠为股肱之臣,擢升其为枢密使。至此,狄青擢升至仕途巅峰。《宋史》载:“青在边境凡二十五战,无大胜,亦无大败,最后昆仑一举,颇著奇隽。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狄青此役巧计激士的典故,被后人收入《三十六计》卷中,作为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的注脚战例。清人爱新觉罗·昭梿为之倾心,称其为北宋一朝“稍有生色”之将,在所撰《啸亭杂录》中直言: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

出身低微的狄青,一直到当了枢密使,脸上仍保留着刺字。这在当时科举取士、崇文抑武的士风之下,俨然是一另类,他也成了文臣们非议的对象。时人王伯庸,与其同为幕府,“每戏狄之涅文”,称之“愈更鲜明”。狄青闻言,怒不可遏,回敬之:“莫爱否?当奉赠一行!”王伯庸张口结舌,颇为尴尬。然而,不雅之声一度传到了宋仁宗的耳中,仁宗劝其用药除去,狄青则不以为然。

宋词有云“高处不胜寒”。“陈桥兵变”让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或正缘于此,宋王朝对武将有着天然的猜忌,尤其是对功勋卓著的武将。于是乎,在文人当道的宋庭,武官动辄得咎。在狄青担任枢密使之后,讹言四起、非议不绝,谏官弹劾之声此起彼伏。有史记载,因其勇武,京师的百姓“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堪为谏官忧虑。“讹言籍籍”,犹似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有谏官上旨,奏请将狄青调出京师,以绝不虞之患。仁宗并没有应允。嘉祐元年(1056年),京都发大水,狄青为躲避洪水,举家搬往相国寺居住。相国寺为皇帝家庙,狄青在此安居,民众窃窃臆语,有谏官再次以风言弹劾,议其大不敬之罪。

为平众议,宰相文彦博奏请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以便将其驱离朝堂。闻此,狄青上书据理力争,言己无功而受封,无罪却又外放,心结暗生。宋仁宗谓其功高,颇为不舍,就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反诘,痛击仁宗软肋,呛得其哑然无语。此中曲直,狄青漠然无知,久候无果之下,找到相府,坦诚丹心。谁料,文彦博冷冷地应道:“无他,朝廷疑尔。”听闻此言,狄青顿为惊恐,甚为骇然。

而另一位文坛翘楚、时任谏官欧阳修,在奏陈中颇为纠结。其奏章《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言词多为狄青辩解和开脱,“然则青之流言,军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势所使之然”,还赞“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等等。表为弹劾,实则保护。同时,欧阳修也坦诚隐忧:“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显然,宋仁宗听进去了,不久之后就免除了狄青的枢密使之职。《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众口铄金之下,狄青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通判。然而,对于外任藩镇的狄青,当朝的猜忌却远未终止。在陈州,宋仁宗以降恩之名,“每月两遣中使抚问”。每次听闻使者将至,狄青则会惶恐不安,“惊疑终日”。

讹言乍起,狄青在京城尚能坦然面对,而被落职在外,就显得惴惴不安了。据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狄青在离开汴京时,曾对亲友哀言:“青此行必死。”一语成谶,嘉祐二年(1057年)2月,狄青疮生,3月即抑郁而终。一代名将“疮发而卒”,陨落陈州,享年49岁。

丧讯报至汴京,仁宗“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宋史·列传》记载:“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斯人已去犹忆影。在淮阳民间,过年贴的门画中,战神狄青是颇受当地百姓欢迎的门神之一。陋巷俚语中,流传着狄青的传说,传其死后成了武曲星,五行阴金,司掌财富、武勇,又云狄夫人乃西夏双阳公主等。流传甚广的《杨家将》《呼家将》中,“平西王”即指狄青。街角地摊上,常常摆放着小说《狄青传》《狄青平西平南》《狄青五虎将》、连环画册《狄青闯关》《狄青招亲》,以及京剧剧本《狄青风雪夺征衣》等。戏曲舞台上,上演着有关狄青的剧目:《珍珠烈火旗》《狄杨合兵》等。文人骚客吟咏唱叹之处,亦频见感怀狄青的诗文。明人杨维桢《狄武襄》诗曰:“宾州海月光团团,银花火树烧烂班。将军如内客未敢,捷书已夺昆仑关。当时谏官疑武士,岂知辨贼遽如此?於乎,铜面将军今岂无?世无丞相庞公甘老死!”明人范珠《谒狄武襄公祠》诗曰:“宋祚方兴虏未平,将军百战捍危城。流言难泯生前节,信史犹传身后名。八尺穹碑苍藓合,一区故宅野云横。晚来风撼溪山村,仿佛南征弓马声。”

2024-07-25 耿险峰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6218.html 1 北宋名将狄青与淮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