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民
(接上期)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当统帅的人,不炫耀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就是善于用人的能力,这就是符合自然的道理。
【解读】
本章是讲述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原则、讲用兵者的智慧的。要想更深入地理解本章,我们要从《孙子兵法》说起。
《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翻译出来就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对敌我双方进行分析评估,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同心同德、生死与共;所谓天,就是注意昼夜、寒暑的时令变化;所谓地,就是地势是否险要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具备智谋、信心、仁爱、勇敢、严明等几种品格;所谓法,就是军队的编制后勤等。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败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败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其中对将的品质的要求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暗和了本章的思想,或许这就是孙子对老子思想的借鉴和体悟吧!
“善为士者,不武”,意思是最好的将领是不会轻易炫耀武力、动武杀人的,即使处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也要冷静地思考,去寻找避免武力冲突而解决战争矛盾的技巧和方法。这不就是孙子所说的将领应具备的“智”和“仁”吗?
“善战者,不怒”,是说善于战斗的人,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始终清醒理智,不被对方所激怒。这不正是孙子所说的“智”和“勇”吗?
“善胜敌者,不与”,是说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并不与敌人正面交锋,更多的是使用谋略,这也正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以武力或是以最小的武力解决问题、结束战争。野蛮鲁莽的拼杀,只会使战争双方遭受更残酷的打击,让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一种人文的用兵谋略,是说善于用人的将军谦虚处下、礼贤下士、平等待人,使得下属心甘情愿执行命令,这正是孙子所说的“信”。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既要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又要官兵一致、善于用人。前者是“不争之德”,后者是“用人之力”,在老子看来,这是“配天古之极”,是符合自然的道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