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很多人沉迷于红楼浮华的假象时,林黛玉却能独守内心的那份“真”,活得适性任情。
才真
林黛玉是林家人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疼爱有加,自然也格外重视对她的教育。黛玉自小博览群书,父亲林如海乃探花郎,母亲贾敏是名门闺秀,黛玉无论才学还是天赋都很高。对于她的过人才华,曹雪芹更是用“咏絮才”来形容。黛玉之诗,常给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平凡事物以新奇的构思、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将自己的灵魂融入所咏之物。《白海棠》中的“娇羞默默同谁诉”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黛玉心灵的独白;《柳絮词》句句似咏柳絮,字字是在写己;《菊花诗》三首,艺压群芳。《葬花吟》更是以血泪作墨,感叹身世遭遇,抒发“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与悲愤。她的诗兼具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可以看出,这是她长年读书的积淀。
情真
不管是前世之缘还是今世之情,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似乎在宝玉说出“这个妹妹我好似见过的”之后就定下了,林黛玉敢于在宝玉面前耍小性子、闹脾气,说明她相信这份感情的真。从她对宝玉的一次次试探,可以感知她对这份感情的重视。黛玉对宝玉付出了世间难得的真情,也在宝玉心中成了谁也无法取代的“林妹妹”。只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与执着最终还是让他们绝望,压垮宝黛之情的不仅是一枚金锁,更是那个时代的“大山”。
性真
相较于宝钗的圆滑,黛玉更敢于表达,从不讨好别人,想说就说,想恼就恼,任由感情真实流露。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一个才送给黛玉,于是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许多人抓住此段不放,认为黛玉小气、容不得人,少了千金小姐的教养和风范,但黛玉之所以生气怼人,只不过是看出周瑞家的看碟下菜。葬落花、焚书稿、剪帕子,对抗的是封建礼教,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在那个时代,林黛玉身上有着女子难得的勇敢,她用微弱的力量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用青春殉葬美好的爱情,用滴滴清泪唱出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歌。
(作者系河南省淮阳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