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民
(接上期)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对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灾祸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一定是受侵略的、悲痛的一方获得胜利。
【解读】
老子反对战争,但强敌入侵的时候,也要“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要珍惜自己的三样宝贝,就是《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到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果丧失了这三样宝贝,就是傲慢,就是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必然招致失败。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是反对侵略的战争,受辱的一方必会怀着因悲愤而激发的正义力量,倾全力奋然抵抗,取得胜利。这里在讲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方面说“骄兵必败”,骄兵恃强轻敌,轻敌必败;另一方面说“哀兵必胜”,哀兵悲愤冷静,冷静必胜。
先说说“骄兵必败”。《汉书·魏相传》中说:“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意思是说倚仗人多势众而穷兵黩武,这就是骄傲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注定失败的。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英雄盖世,力拔山兮,拥雄兵百万,视刘邦为无赖小儿,却惨败垓下,自刎乌江。这不正是骄横傲慢而产生的轻敌情绪所致的吗?后来,这样的历史悲剧一再重演,袁绍之于官渡之战,曹操之于赤壁之战,苻坚之于淝水之战,完颜宗弼之于郾城大战,陈友谅之于鄱阳湖大战等。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不了自己的傲慢与骄横,必然会自取灭亡。就像杜牧所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再说“哀兵必胜”。受到侵略的一方,国家民族处在危难之中,老百姓处在死亡的边缘,必然会除掉身上的骄横与傲慢,摒弃虚荣之心。将血和泪换来的刻骨教训,转化为冷静和思考,从而产生出无穷的智慧和勇气,举全部力量奋起反抗,保卫国家,保护妻儿,直至打败侵略者。
可以说,有多少“骄兵必败”的悔恨,就有多少“哀兵必胜”的悲喜,每一次沉痛的教训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沉重撞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