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张君民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竟没有人能够知晓,没有人能够实行。我的言论以道体的自然无为为主旨,我行事以道体的自然无为为根据。正因为人们不理解这些道理,所以也就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胸怀美玉。
【解读】
“自古圣贤皆寂寞”,老子精神上的先知先觉,使他的孤独感更加强烈,他站在人类精神文化的制高点,面对着为名利熙来攘往的人们,发出了“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的沉重叹息,这叹息像是在发牢骚,也满含对人们的警示。
这是一种无奈的警示!无奈之余,老子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者指出了一条路:被褐怀玉。
褐,用粗毛和麻编制而成的衣衫,是一种最劣等的衣服,一般为穷人所穿。因此,褐衣、褐夫也成了穷人的代称。
玉,在这里并不指玉器,而是比喻像玉一样冰清玉洁的人格、修养、贤才和美德。
被褐怀玉,是指内有珠玉一样的人品,外着粗陋低劣之衣的智者、隐者。他们其貌不扬,其装不雅,但却具有高才大德、旷世之才。
他们生逢乱世,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隐于人世。《庄子·杂篇·论王》曰:“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兮。”意即养志的人忘了形骸,养形的人忘了利禄,求道的人忘了心机。
是的,看看我们的身边,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者有之,他们惧怕内心的空虚,所以用华丽的外表来为自己壮胆,而金玉其内者,朴实而平凡的外表也难以掩饰他的自信和从容。
《孔子家语·三恕》:“子路问孔子曰:有人于此,披褐而怀玉,何如?子曰: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子路问孔子,有这样的人,他身怀才智,仁德不显于外,好比身穿粗布鄙衣而怀揣宝玉,如此怎样?孔子说,国家政治昏暗,隐藏起来是适合的;国家政治清明,就应该登朝入仕,展现自己的才智和仁德。
孔子的这番话,本身就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解释。其实,老子的被褐怀玉就是当隐者的意思。
姜子牙博学多闻,才略超人,曾为商纣王做事,但商纣王无道,他就离开了,“隐于渭滨”,80多岁的时候,才被周西伯发现,得以施展才华,助其成就旷世伟业。
屈原曾为楚国重臣,韬略满腹、才华横溢,但身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环境下,不被重用,又遭佞臣排挤。这时候,他以诗文宣泄自己的不满,以鲜花、香草比喻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的小人,以致两次遭到流放。当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时,屈原悲愤大作,绝望之极,怒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准备投江时,一个渔夫曾对其苦苦劝说,屈原不听,说:我宁可投江,也不能让清白之身蒙受世俗的尘埃。渔夫无可奈何,一边敲击着船板离开,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渔夫看来,世道清平,可以出来为官;世间混浊,可以随波逐流,落个被放逐甚至自杀的下场是大可不必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