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5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包拯陈州放粮

耿险峰

宋元以来,脍炙人口的“包拯陈州放粮”故事,以豫剧、京剧、秦腔、花鼓戏、二人转、曲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台上不断被演绎、被传唱,闪耀着艺术的光芒。同时,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恤民为本、执法如山的包公,作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深受民间百姓的青睐。

“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源自于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的公案剧。《陈州粜米》,又名《范天章政府差官》《包待制陈州粜米》。该剧中的包拯极具人格魅力,是元杂剧中最为生动有趣的包公形象。该剧剧情跌宕起伏、谐趣横生,深受百姓喜爱。

剧中讲道:宋仁宗之时,陈州“亢旱三年、颗粒无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朝廷派了“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刘衙内的女婿杨金吾、儿子小衙内刘得中,“前往陈州开仓粜米”。没想到,二人到了陈州,“饮酒非为,不理正事,贪赃坏法,苦害百姓”。被害人陈州老汉张撇古之子进京(北宋时都城为汴京)找包拯(待制)告状。此时,杨金吾、刘得中等人在陈州胡作非为之事也传到了京城。奉圣命,包拯到陈州查案,势必查清案由,处死贪官,为民伸冤。据传,包拯微服私访,扮作“妓女”的“跟班”入城,时年45岁。为避尊者讳,陈州百姓到了45岁便自称是进入了“骂年”,此说法随后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

元杂剧《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形象和宋时人物包拯高度契合。《宋史》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今安徽合肥肥东),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包拯,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杀伐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司马光《涑水纪闻》),其人品和做派深受百姓敬仰。

“包拯陈州放粮”的公案,后来成为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侠五义》由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书中第九回至第十四回讲述了包拯(民间称其为“包公”“包青天”“包待制”)下陈州查赈,为民伸冤,用御赐龙头铡铡杀安乐侯国舅庞昱的故事。

然而,关于“包拯陈州放粮”的公案,《宋史》及同时代的相关笔记小说中却没有明确的记载,仅在包拯给宋仁宗的一封奏疏中有所提及,且此奏疏也只见于清顺治十七年的《陈州志·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

疏中记载,陈州自“去冬”至“今年”遭“大雨雪,冻折桑枣等”,朝廷却以实物折现的方式,“送纳见钱”。“送纳”规定,每斗麦子要折算成140文钱上交,而当时市价一斗麦子才50文钱,“诛剥贫民也”;熬制土盐,每斤要缴纳350文钱。包拯称此“非常暴敛,小民重困,体实非便”,奏请“速赐指挥,若稍稽延,恐无所及”,恳请“免陈州添折见钱”。

从奏疏中可知,包拯当时并不在开封府履职。北宋时期,行政区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开封属京东路管辖,陈州归京西路管辖,陈州和开封属同级州府。因此,戏曲中包拯以开封府知府的身份下陈州查案的说法并非史实。包拯只有在朝中任职“官拜龙图阁待制”时,才有可能“奉圣旨令京西路转运司相度闻奏”。据史料记载,包拯任天章阁待制不久,就做了谏院谏官,此封奏疏大约写于彼时。这在清顺治十七年的《陈州志·宦级志》“包拯”条目中得以证明:包拯,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人。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历监察御史知谏院,立朝刚毅。时陈饥,朝命贵戚曹某往监粜。其人凭宠怙势,搀秕糠掊剋,民苦不胜。事闻,赐金牌,命拯往廉之。拯潜入陈城,杂郡民中求粜。忤豪贵受羁,因出金牌示之,众皆震栗。正刑明禁,立粜法,豪贵伏诛,民赖全活。今永积仓乃其监粜处也,有司尸祝焉。

此条目中的“包拯”,时任“监察御史知谏院”,“监粜”之地在陈州“今永积仓”,且“有司尸祝焉”。明代成化年间的《重建包孝肃公庙碑》碑文记述,旧的包公祠在当时陈州的官仓“永积仓”内,此地是“陈州公(包拯)监粜之处,除奸革弊,民受其惠,故其祠立于仓中”。 明万历年间的《四贤祠碑》碑文记述,“四贤”即指做过淮阳太守的汲黯、做过陈州通判的范仲淹、三次收复陈州失地的岳飞和陈州放粮的包拯。此“四贤”皆有功于陈州百姓,包拯的功德是,赈济灾民,“除奸革弊,民受其惠”。

史料记载与舞台、小说等表现不同的是,《陈州志》记载的“包拯陈州放粮”故事,“伏诛”的是“贵戚曹某”,既非《三侠五义》里的“安乐侯国舅庞昱”,也非元杂剧《陈州粜米》里的“刘衙内的女婿杨金吾、儿子小衙内刘得中”。

出于百姓喜爱,“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被后人搬上舞台,包拯的扮演者呈现出铁面无私的“黑脸”形象。然而,在宋代正史及笔记小说中,却没有包拯“黑脸”特征的记载。在民间,“黑脸”似乎具有异于常人的权威和威慑力。或许是缘于包拯“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宋人沈括语)的面部表情,或许是缘于包公断案时杀伐决断的情感共鸣,百姓心目中的包拯形象渐渐被定格,且在一些舞台上得以升华为“黑脸”“月牙形”印记。随着朝代的更替,尤其是民间传说的介入,这一形象逐渐被演绎为“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的面部特征。相传,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玉帝命文曲星下凡。“北斗主死,南斗主生”。凡是天上的星宿下到民间,都要先到南斗星君处注册,然后取一个脸谱戴上下凡投胎。那天,文曲星来取脸谱,适逢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正在下棋,把其晾在了一旁。文曲星性子急,等得不耐烦,就顺手抓过南斗星君身旁盛脸谱的乾坤袋,从里面摸出一张脸谱,匆匆下界去了。然而,由于走得急,没有细看,选了个武士脸谱,以至于生下来脸就似黑锅底。此人,即是后人心目中的包公。包公长大后,励志笃学,赴京赶考,高中状元,为官清正,断案如神,百姓呼作“包公”“包青天”。

“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被人们搬上舞台,剧情跌宕起伏,剧种亦逐渐多元化,通称“包公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包公已不再是宋时的包拯,而是智慧的化身——半神半凡,既凝聚了百姓对清官清廉自律的企盼,又充满着对社会公正公平的渴望。“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戏剧中,包拯的脸墨黑如漆,脑门心上一弯新月,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并被赋予神奇能力:日断阳、夜断阴。包拯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而阴阳两界的“通行证”,就是这“月形脑门”。

2024-09-05 耿险峰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9873.html 1 包拯陈州放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