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9日
第04版:视点 PDF版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大”

张伯驹(资料图)。

□记者 付永奇

张伯驹1898年出生于项城市秣陵镇闫楼村,因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他琴棋书画、收藏品鉴,样样精通。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收藏界,他以卓越的收藏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尊为“大收藏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称赞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张伯驹作为“大收藏家”,这些“大”体现在多个方面,这些“大”彰显其卓越且深远的收藏成就和人格魅力。

收藏之“大”

张伯驹的收藏之路堪称传奇。他出身富贵,嗣父张镇芳为清末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民国时期盐业银行负责人。不凡的家庭背景令张伯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也为他收购保藏文物提供了财富条件。

张伯驹在收藏界起步虽晚,起点却高,底子也厚。其收藏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书法、绘画、瓷器、玉器等多个领域。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书画方面的收藏,无论是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书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只要是真品且艺术价值高,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因此,他的收藏品种丰富、数量庞大、质量上乘,令人叹为观止。

细数他收藏的珍贵书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传世最早的一幅,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开篇述祖之作;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卷、李白的《上阳台帖》,均为传世孤品;宋代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明代唐寅的《王蜀宫妓图》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我国艺术史上均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最著名的藏品之一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平复帖》。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巅峰水平,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华第一帖”。民国时期,《平复帖》差点流失海外,张伯驹得知后,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最终以重金购得。这不仅展现了张伯驹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更彰显了他对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专业之“大”

张伯驹对收藏非常专注,鉴赏能力强是他作为收藏家的显著特点之一。

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和现状,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仔细研究和鉴定。他善于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等方法,准确把握艺术品的真伪、年代、风格和价值,深入剖析艺术品的内在价值。他广泛结交书画界的朋友和专家,与他们交流心得、探讨问题,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鉴赏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待收藏,他严谨认真,这使他在收藏时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风险,还让他发现了许多被世人忽视的艺术珍品。张伯驹在鉴定一幅宋代画作时,发现画作的笔法、墨色和构图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画面上有一些看似瑕疵的地方。经过深入研究,他断定这些瑕疵实际上是画家故意为之,用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气氛。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他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彰显了他在艺术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

张伯驹收藏的专业水平还体现在他对于艺术品的保护和传承上。他深知珍贵文物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收藏过程中,不仅严格把关,确保所收之物均为真品佳作,而且在保存和传承上下足了功夫,经常通过研讨、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艺术瑰宝,领略民族文化。

真爱之“大”

因为对收藏的热爱和执着,张伯驹曾以文物名称来命名他的书房和院子。其书房名字“丛碧山房”就来源于他收藏的一件重要文物——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丛碧山房”书法真迹。1927年,张伯驹于古玩字画店中发现这幅康熙御笔书法作品,用1000块大洋将其收入囊中。由于极度喜爱,他不仅将自家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还把自己的号也改成“丛碧”。

张伯驹对藏品的真爱,不仅体现在他对艺术品的精心收藏保护上,更体现在他为这些珍贵文物不惜一掷千金的气魄上。为防止《游春图》卖到海外,他不惜卖掉在北京占地15亩的豪宅去收购。1941年6月,张伯驹被绑架勒索金条两百根。张家如不变卖书画,就凑不齐赎金。在这命悬一线时,张伯驹仍向妻子潘素表示:“我所存的字画是不能动的。”在张伯驹的眼里,这些珍宝价值远远高于他的生命。

张伯驹珍爱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人能够欣赏到文物的风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他积极寻求专业修复师对个别存在不同程度损坏、老化问题的艺术品进行精心修复,以便让这些珍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人格之“大”

张伯驹的一生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努力,他的爱国情怀是收藏生涯中最为厚重的底色,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他30岁开始收藏,一生淡泊名利,起初出于爱好,后来“决不允许重要文物流失到国外”成为最大的收藏动力。34岁时,他在自己的《丛碧书画录》序言中写下收藏愿景与贯彻终生的座右铭:“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为此,他在3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常常不惜重金购入、收藏和保护珍贵文物,有时竟不惜倾家荡产。

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收藏的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价值连城。他被赞誉为“捐了半个故宫的人”,民间更有“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之说。

张伯驹为人正直,胸怀坦荡,豁达乐观。他常教育子女,一个人要爱国,这是大事儿,不能马虎,除此之外,皆是小事。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在北京病逝。在追悼大会上,200多名领导、同事、好友、亲人送来挽联,其中一副挽联写道:“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这是张伯驹一生的真实写照。

影响之“大”

张伯驹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特别是他将个人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的行为,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

张伯驹在诗词、戏曲、书画等艺术领域均有深厚造诣,享有盛名。他的生活和艺术成就被广泛研究和传播,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市场上,他凭借深厚的艺术素养和独到的收藏眼光,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经常应邀参与各种艺术展览和拍卖会,为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提供权威意见;组织或参与国内外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张伯驹还参与文化研究活动,撰写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他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伯驹是一位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他的收藏充满故事。作为“大收藏家”,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追求与爱国情怀,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历史长河中。②22

2024-09-0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50009.html 1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