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第0405版: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PDF版

周口“新农人”

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金秋送爽,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今年丰收节的主题为“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这不仅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更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崇高礼赞。

从广袤无垠的麦田到硕果满枝的果园,每一粒种子的破土而出,每一片叶子的绿意盎然,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与智慧。今日,本报聚焦我市农业领域的辛勤耕耘者,讲述他们关于土地、关于汗水、关于希望与梦想的故事……

黄增祥:用心才能做得更好

□记者 付永奇

“不同颜色的套袋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能影响葡萄的色素形成……”近日,在淮阳区宛丘生态农场,黄增祥打开套袋,边观察葡萄的色泽边对记者说。

身着迷彩工装的黄增祥是该农场管理人员,他性格开朗,一句“只有用心才能做得更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增祥是淮阳区白楼镇人,80后,踏实能干、爱钻研。初中毕业后,他在餐饮店当过学徒,后自己开店。

2020年,扛不住疫情的压力,他加盟宛丘生态农场,负责研学、种植、养殖等工作。现在,黄增祥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

撕开渐变色套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不同品种的葡萄用不同颜色的套袋,采摘前去掉套袋,让它们通风透气,还原自然色。”黄增祥说,“我们的阳光玫瑰品相和口感都是一流的。”

宛丘生态农场位于淮阳区曹河乡,占地2036亩,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该农场种植的蔬菜经过严格检测,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登上了香港、澳门市民的餐桌。③2

王东山:服务到田间,助农保丰收

□记者 田亚楠

“我们做农资的,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在农资行业打拼28年的王东山,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

事业刚起步时,王东山购买了一辆小货车,挨家挨户送化肥。“那时候年轻、有冲劲,干活从不觉得累。”王东山说,最初一年能卖出30多吨化肥,虽然利润低,但是他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

2003年,王东山成立鹿邑县马铺农资专业合作社,经营农药、化肥、种子、农具等产品,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标识品牌、统一零售价格”的经营模式,通过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农资入村、进店、到田,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实现了农资年销量从30吨到5000吨的跨越。该合作社多次被市县两级供销系统评为先进单位。2022年,王东山因成绩突出,被市供销社评为先进个人。

“农资是粮食的‘粮食’,必须保证农资质量可靠。”王东山说,农资质量涉及广大群众利益,来不得半点假。③2

张丁锋:沃野逐梦想,田畴织锦绣

□记者 田亚楠

秋收来临,又到了张丁锋的忙碌时刻。此时的他,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对农机进行安全检查。

“我从小跟着父母种地,深知其中的辛苦,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缓解耕作的劳累。”张丁锋说,庄稼的播种和收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开展机械化作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2017年,27岁的张丁锋发起成立扶沟县祥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影响下,周边县市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农机手先后加入合作社。每年夏收和秋收时节,张丁锋带领团队从南阳出发,一路向北,开展机收和播种工作。2020年,该合作社被授予“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作为“新农人”,张丁锋深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播种为例,与传统小麦播种机相比,使用复式播种机可以提升20%至30%的效率。农机手通过智能平台实时掌握播种信息,精确控制每一粒种子的间距和深度。”张丁锋说,智能化农机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播种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③2

王春丽:寻一方净土,守一片沃野

□记者 田亚楠 郑伟元

1997年大学毕业后,王春丽放弃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开启创业之路。

2015年,王春丽创办西华县喜俊喜食品有限公司,流转25亩土地种植黑小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她的黑小麦产业日渐成熟,多个产品被认证为西华名优特产。

为适应市场变化,王春丽尝试打造生态农业模式,将种养循环落到实处,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然而,生态农业的高成本投入迟迟不见收益,王春丽一度陷入困境,她面临着新一轮的市场考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坚持,王春丽收获了外界越来越多的肯定。2020年6月,该公司被评为省级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2023年,该公司年收入达500万元,实现了“农场+农户”双增收的目标。

“我是一个不愿放弃土地的人。”这是王春丽对自己的定位,她坚信,“净土产洁食”,优良的土壤环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发展生态农业将是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③2

周群元:既是“老农民”,又是“新农人”

□记者 郑伟元 田亚楠

9月12日,正值玉米收获的季节,天空却下起了大雨。但在商水县张庄镇周庄村群元种植合作社,总经理周群元却丝毫不慌——70岁的他种地已有50多年,他的高标准农田对抗恶劣天气的能力已是今非昔比。

“我刚开始种地时,天不亮就要下地干活,耕地翻地用畜力,运送粮食用人力。”周群元说,曾经他一人种了几亩地,经常累得吃不下饭。

50多年一晃而过,如今的群元种植合作社耕地面积达1600亩,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一应俱全,农田里还有病虫害防治监控、墒情监控、灌溉排水机械等各类智能化设备。

“我现在在家里就能看到田间地头的情况,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各类设备运转。”周群元自豪地说,待玉米成熟后,他们一周内就可以完成收割任务。

近年来,群元种植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十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秀典型、支农先进单位。周群元说:“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让我成了一名真正的‘新农人’。”③9

王保国:搭起“致富桥”,建设小康村

□记者 田亚楠

作为农民,他于2023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作为项城市政协委员,他曾连续2年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作为管理人员,他创办的项城市金地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5月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单位。

“责任心强、诚信度高,我们都相信他。”“他种植经验丰富,跟着他能挣到钱。”提起王保国,项城市永丰镇王楼行政村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2012年,王保国创办项城市金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周边村民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亩产增收600元的目标。在经营过程中,王保国通过“大户办社、群众入股、政府扶持、支部组织”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该合作社积极搭建技术帮扶平台,通过“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帮扶。

致富不忘家乡人的王保国,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免费为困难群众耕整土地、烘干粮食。他聘请近百名周边农村劳动力来合作社打短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众的再就业问题。③9

杨曙光:土地能生“金”,种粮能致富

□记者 田亚楠

“这一路走来,非常不易。”近日,在郸城县虎岗乡长营行政村,提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杨曙光感慨地说。

1993年,杨曙光下岗,为谋生计,他外出打工。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杨曙光明白,想致富,还要依靠土地。2005年,杨曙光返回家乡,成立郸城县曙光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第一年,杨曙光承包了50亩土地,当年的收成还不错。第二年,他扩大种植规模,承包了100亩土地,再次获得丰收。他不急不躁、稳步前进,最高时承包土地达1200亩。

2018年,经过前期考察,杨曙光开始种植辣椒,第一年便获得成功。有了经验,村里其他人也开始跟着他种植辣椒。“辣椒作为经济作物,收益较高,每亩收入达6000多元。”杨曙光说。

杨曙光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河南省粮食高产种植能手”“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③9

裴得利:小菊花种出大产业

□记者 付永奇

在今年9月举行的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大赛中,鹿邑小伙裴得利获得成长组优秀奖。9月17日,记者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裴得利是鹿邑县新合雪菊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几天,他正忙着参加全市农产品展销大会。“我们种的菊花品质优良,一定要在展会上露露脸。”裴得利在电话中自信地说。

裴得利是河北省衡水市人,90后。2019年,他因爱情来到鹿邑县宋河镇,后从事菊花种植产业。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菊花种植的关键技术。

面对想种菊花但缺资金、少技术的村民,裴得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采取“统一种植、统一采收、统一烘干、统一销售”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的风险。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县市农户种植菊花3万多亩,年收益近3亿元,仅宋河镇就有2000多户农户从事菊花种植,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每年用工高峰期,该合作社可安排6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1.2万元左右。③9

2024-09-20 周口“新农人”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51164.html 1 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