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洪驰 文/图
80多年前,日寇铁蹄无情地践踏中华大地,无数仁人志士面对日寇的疯狂屠杀,用一腔热血捍卫着华夏民族。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在中华大地上却留下无数的记忆,峥嵘岁月让人难忘。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记者走进爱国民主人士李鸣钟故居,在百年古宅里找寻历史的记忆。
古老宅院的今与昔
9月29日下午,阳光明媚。记者从沈丘县委宣传部出发,来到位于长安西路的李鸣钟故居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青砖青瓦的门楼,在古色古香的门楣上方悬挂着“李鸣钟故居”匾额,虽然现在这个门楼夹在两边的楼房中间显得有些低矮,但依然掩盖不住昔日的辉煌。李鸣钟故居始建于1936年,于1938年建成。整个故居是一座三进院落的四合院结构,每进院落都有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正房两边各有角门通向侧院。整个院落是仿照北方民居四合院的结构建造而成,布局工整、东西对称,设计巧妙、错落有致。如今,东侧院已不复存在,西侧院还保留着原有的书房和花房,虽然房屋破旧不堪,但是青砖绿瓦仿佛还在述说往日的辉煌。
“这4棵大树分别是黄梅花树、白果树、金桂树、银桂树。这4棵树是在1938年新宅落成时,由李鸣钟的大夫人毛淑青女士亲手栽种的,距今已有80多年。”李鸣钟故居讲解员王懂语介绍说。
跨过门楼来到第一进院,顿感清香四溢,映入眼帘的是1棵高大的银杏树和3棵粗壮的桂花树。银杏树上挂满了白果,桂花树上也开满了米黄色的小花朵。第一进院门前是青石垒起的两步台阶,房屋是卷山式建筑,正堂前后各有4根高大的木柱。正房内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李鸣钟亲笔书写的“还我河山”4个大字,四周摆放的是李鸣钟生平展品,一幅幅图片讲述着李鸣钟将军爱国家、爱民族的传奇一生。
一代将军的历史足迹
李鸣钟(1887年~1949年),字晓东,河南省沈丘县人,自幼家境贫寒,17岁加入北洋新军,并在军中结识了冯玉祥。李鸣钟一直追随冯玉祥,先后升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他一直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是在冯玉祥的部队中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将领。
1911年,冯玉祥举行了以推翻清廷为目的的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清军的追杀,在李鸣钟的帮助下,冯玉祥得以逃脱。至此之后,李鸣钟便和冯玉祥结下了生死之交。冯玉祥任旅长时,为了培养优秀干部,成立了一个模范连,李鸣钟被任命为模范连连长。李鸣钟勤于训练训导,为冯玉祥部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后西北军将领大多出于该连。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李鸣钟又追随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政变失败后,李鸣钟又随冯玉祥一起到西北任绥远都统。在此期间,李鸣钟颁布了禁止鸦片和发展经济等一系列的利民布告,这些措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1926年6月,冯玉祥特派李鸣钟为全权代表赴广东与蒋介石、谭延闿接洽,筹备北伐。1927年,李鸣钟随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同年8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李鸣钟被南京军委任命为鄂豫皖边区绥靖督办公署督办;1931年兼任22路军总指挥和30师师长,同年底辞职。
李鸣钟的家国情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李鸣钟任冀察政务委员会高等顾问随军抗战,被日伪军侦悉。敌人利诱李鸣钟参加日伪维持会,被李鸣钟断然拒绝,遭到日寇追杀。为躲避追杀,李鸣钟扮做商人回到沈丘。李鸣钟在沈丘居住期间,在书房内临摹岳飞的“还我河山”4个大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1938年3月,开封进步师生组织的光明话剧团到槐店宣传抗日救国,适逢李鸣钟旅居,他让出宅院,为话剧团提供方便。该话剧团在槐店发展党员,使槐店终端的党组织活动得到恢复。
在抗战期间,李鸣钟始终坚持全民族统一抗战,与蒋介石反动派消极抗日理念格格不入,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兵权被剥夺。但是,蒋介石迫于李鸣钟的威信,委任他为河南省政府委员兼赈济委员会主任。在任期间,李鸣钟终日为赈济灾民操劳,并以各种方式为灾区群众募捐粮食和衣物。
1942年,国民党CC系和军统特务机关在河南迫害爱国人士,河南大学进步教授稽文甫被捕入狱。李鸣钟等人联名力保,使稽文甫获释出狱。1943年,李鸣钟被任命为整修黄河防范西堤工程委员会副主任。
虽然贵为“封疆大吏”,但对家乡仍怀有眷恋之情,李鸣钟幼年失学,深受缺乏文化之苦。因此,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特别关注,创办了颍滨中学,并亲自为学校撰写校歌和校训。颍滨中学创办13年中桃李满天下,为新中国成立后各条战线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李鸣钟一生乐善好施,热爱公益事业。早在中原大战后,河南灾荒严重,李鸣钟在北京以同乡会的名义募捐,并拿出自己的积蓄救济家乡灾民;在北京出资创办“博仁医社”,并对进步市民免费医治。
1949年春天,蒋介石国民政府即将瓦解,国民党官员纷纷奔逃海外,李鸣钟旧部孙连仲等人劝他出走,并为他购买了机票。李鸣钟却说:“国民党已经失去人心,到哪也不行。叫我离开国土,到海外做高等华人,我不干!”他决心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不久,冯玉祥黑海遇难,李鸣钟极为悲戚,他组织原西北军多名将领为冯玉祥召开追悼会。追悼会后,由于过度忧伤,李鸣钟不思茶饭,遂一病不起,不久逝于上海,享年63岁。
故人已乘黄鹤去,独留老宅空悠悠。为纪念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民主人士,1986年3月,经中共中央统战部专件批复,将李鸣钟定为爱国民主人士。2000年,李鸣钟故居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沈丘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沈丘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