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第08版:文化周口·铁水牛 PDF版

“道”不是用来讲,而是用来行的

■高海峰

刚接触《道德经》时,常常被开头的“道”弄得不知所以。玩味得久了,明白了,其实这个“道”是个假设性的抽象名词,原本就没有任何具体物象。

老子只知道有种东西早在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只知道它由始至终只做一件事:生成万物,养育万物;只知道它没有声音,却可幻化出任何声音,不是东西,却可生成任何东西,没有形象,却可变作任何形象;只知道它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包容所有具体事物。“道”不过是老子依据它的特点勉强给它命名而已,而且,“道”不是用来讲,而是用来行的。

正如“天意从来高难问”,不好问咱最好不去问,换句话说,即使勉强去问,也没人愿回答、能回答你。同样,既然“道”永远讲不清楚、永远会有偏失,需要一步一步从实践中去了解,那咱最好去行动,在一次次反反复复的行动中去了解“道”、感应“道”、明白“道”。

“道”是什么?是规矩,是各行各业、机关团体、游戏娱乐等必备的用以自我监督、相互监督的规矩。俗话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这个意思。

“道”是什么?是规律,是日出月落,四季更替,春生夏长,生老病死,开幕谢幕,强弱转化,有无相生,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规律。

“道”是什么?是风格境界,是格局度量,是品德修养,是做人做事要为他人、为大众着想,是要能容得下人、盛得下事、受得了委屈,是要有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

“道”是什么?是要严守规矩、顺应规律,是不断修正、提升自己,是当本分人、做明白事、走阳光路。

除了要懂得这些,还必须明白自我约束须臾不可或缺。

比如小孩不宜喂太饱、穿太厚;比如富人不宜在穷人面前显摆、领导不宜自我夸耀;比如开车闯红灯要被扣分;比如用药必须严格把控药量等。

“‘道’不是用来讲,而是用来行的”,私下理解,这句话有四层意思。

其一,是绕开“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的理解雷区,代之以力所能及的积极行动。这就简单多了。男女老少、文化深浅都可参与,“道”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普及,区别在于明道的多少、早晚、快慢而已。

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曾仕强说过,“一个人最高的价值,就是能够把自己要对社会作贡献的良好愿望一步一步地实现”。有道是实践出真知、经验胜学问。宋代诗人陆游引导小儿子读书时也特意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释了行动的必要性。其实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好多道理大多是做着做着、加以思考便豁然开朗的。我们为什么要明道、要学习《道德经》?因为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个人修养,老子都指明了最简洁高效的路径。用心将研读的体会对比自身的言行思考,就能及早发现自己欠缺什么、错在何处,就能及早完成自我修正、自我拯救,就能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其实“道”说神秘也的确很神秘,“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简单也简单,“道”就是自然,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上,就在我们心中。“道”是内动力,“德”是外显,把自己身上、心中已有的“道”表现出来就是“德”,就是有德,有德就能有得,就能把自己心中的愿望变作美好的现实。反之,无德就注定一无所得,缺德就注定极为狼狈。这也正是我们必须时刻尊道贵德的必要所在!

猛一听“无为无不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好像很笼统、玄虚,其实老子说得非常实在,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比如有道之人为啥不争,因为他们心里就没有争的概念。他们因不争而有德,因有德而能赢得信任和拥护,因有信任、拥护而能拥有资源,他们的力量很大。无德之人,有没有财富都少不了时时担心;缺德之人,有没有财富都避免不了提心吊胆。

其二,源自老子和孔子的分工。众所周知,《易经》是众经之首,是华夏文化的母本。老子、孔子两大圣人都致力于解释《易经》。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讲的是《易经》中的“非常道”,对象是普通人,这一部分可说可讲;老子讲的是《易经》中的“常道”,即长久不变之道,是专门给拥有大智慧的人解释的,这一部分不可道不可说。我们也大可不必再为此犯愁自惭。

其三,符合老子“悠兮其贵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思想。

其四,说得再多、再好,都不如立即行动。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查其心,显然是光靠嘴说太苍白、太不足信,远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感人、暖心。所以,最好还是诚心诚意、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做出来。我以为,这才是真正明白了什么是道,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最有效的践行。

2024-10-10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52398.html 1 “道”不是用来讲,而是用来行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