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第04版:视点 PDF版

烟贩家姑娘王福菊:

在白彦章家住了32年

白家主房前是王福菊和小伙伴玩耍的地方。

老式开关勾起王福菊对过往岁月无限眷恋。

老楼栏杆是王福菊记忆的一部分。

王福菊(右二)和同学们重游白家旧居。

□记者 梁照曾 文/图

“我在这住了32年啊!”中秋节前夕,70岁的王福菊来到位于中正街的白彦章故居,眼泪哗的一下流出来了,因为这里留有她太多童年到中年的记忆。

“我和家人就住在白彦章家南院的两间南屋(临街小楼的辅房)里。”王福菊用手擦去眼角的泪花,激动地说。1962年,他们家(老山货街的两层小木楼)失火,没地方居住。王福菊的二哥在医院工作,和白彦章很熟悉。当时,白彦章已不再经营医院,但有空闲房子,经白彦章同意,便借住到白家。8岁的王福菊跟着爹娘搬到白家,住进南院两间临街南屋。

王福菊说,她的祖籍是平顶山市宝丰县。老家在山里,家里有很多地,在当地也算是富裕人家。解放前,兵荒马乱,山里土匪多,经常祸害山里人,他们成天提心吊胆。当时,爹娘已经生有两儿两女,为了避难,爹娘将年龄大的一对儿女陪爷奶留在家里,带着年龄小的一对儿女逃到周口。

到周口后,她家最先在周口北寨东北角城墙根内居民区(原江南会馆旧址北面居民区)落脚,租的房子“爬爬低”(指又小又低的草房或小瓦房)。1954年,王福菊在那里出生。王福菊听母亲说,他们家落脚周口后,为养家糊口,父亲王逢钦做卖卷烟的小营生,怀里端着如簸箕类的烟箱,里面摆着成盒的洋烟,在街上叫卖。解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父亲告别不稳定的小贩生活,被安排到南寨的糖烟酒合作社工作,当上站柜台的营业员,吃上了公家饭。她母亲也被政府安排到南寨新街的鞋厂工作。于是,为了工作,母亲背着王福菊,一年四季,天不亮出门,踩着星光回家,走街串巷,往来南寨和北寨之间。

因爹娘都在南寨工作,为了方便,后来王福菊家从北寨搬到南寨老山货街一家四合院内,租住在西厢房两层小木楼里。她回忆说,老山货街非常热闹、繁华,他们家对面是邮电局。

老山货街所在地是周家口的核心街区,商贾云集,最为繁华,更是南寨发轫之地。因该区域东西各有一条街和南面的街相通,形如剪刀,官方叫剪股街,又形如“裤裆”,民间称为“裤裆街”,其中“西裤腿”叫老街,“东裤腿”叫老山货街。充满故事的“裤裆街”是周家口的城市地标之一。

在她的印象中,白彦章医生非常和蔼可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医术高明,人们都很尊敬他。白彦章的爱人姓何,育有九女一儿。白家前院主房为五间古建样式的堂屋,是明三暗五的格局,南面对应着主房的是一溜临街房,分别是两间二层小楼和两间一层瓦房。王福菊家就住在两间一层的瓦房内,白家住在两层小楼里。

他们家住的南屋是木窗户,墙有50厘米厚,青石门台、板闸门,屋内地面低,屋外地面高,房屋冬暖夏凉。屋前有一块长1米、宽0.5米的青石板,两头用砖支着,成为她和小伙伴们写作业的“书桌”。院内的4棵石榴树,春季花满树,秋季挂满石榴。每年果子成熟的季节,她母亲总要给她摘一些石榴,放到窗棂上,嘴馋了,便可打打牙祭。

王福菊回忆,白彦章医生去世后,白家房屋被政府收了,随后有很多人家搬进来居住。于是,白家大院成了大杂院,邻居们相处很融洽,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去帮忙。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国家倡导“深挖洞,广积粮”,大人们响应党的号召,在西墙根挖了个防空洞,她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帮助大人运土,防空洞能容10多人。

王福菊告诉记者,这个院落留下了她太多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回忆,直到1993年,她儿子上初中后,夫妇俩才带着孩子搬出白家。

最值得回忆的是,王福菊在文化路小学上早自习时,大家手里捧着用墨水瓶做的小煤油灯,走在漆黑的红石条小巷内,一溜跳动的灯火,如一溜星星闪烁,成为了她童年最美的记忆。

如今,白彦章故居作为周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重点修缮的古建项目,整个建筑群已完成修缮,南北两院宛如出水芙蓉,展现在王福菊面前,让她无比惊喜和感动。

她徜徉在童年生活的南院里,许久许久不舍得离去。

她流着泪花说,感觉真好,很亲切!

2024-10-11 烟贩家姑娘王福菊: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52412.html 1 在白彦章家住了32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