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照曾 文/图
“我爷爷王青山经营的‘山水秀’钱庄,是清朝末年周口官方指定的制造钱币的钱庄。”10月23日上午,南寨新街王家大院后人、93岁的王文锦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一段王家大院非同寻常的历史。
王文锦老人说,听她爷爷王青山讲,他们家祖上来自商水县八里湾村,最初在南寨三道沟边靠晒场生意起家。王青山兄弟3人,王青山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兄弟3人在三道沟附近各有一处院落,院外是他们家的晒场,晒场面积很大。经营粮坊、竹器坊、皮坊、散货的商家,每年都需要晒货,便将货物拉到他们家晒场上晾晒,给他们家一些场地使用费。据说,三道沟也是他们家修建的,靠近晒场,方便商家把晒好的粮食等货物装船。
王文锦说,爷爷做晒场生意发家后,便在新街购置了谢家的一处房产,供家人居住。作为南寨核心街区,住在新街里的人家非官即富,住宅多是高墙大院。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新街东侧,从南往北数,第一家是杨家粮坊,第二家是杨家醋坊,他们家是第三家,第四家是银行,第五家是李二少家……新街西侧,从南往北数,第一家是周三洋(音译)药铺,第二家是周三河(音译)醋坊,第三家是周万顺花布行,往北还有刘员外家、杨家大院……她长大后,嫁到对面的周万顺花布行,做了他家的儿媳妇。
王文锦说,新街的谢家来自项城水寨。当时,谢家在南寨的房产不止一处,她爷爷购置谢家房产时,谢家已经衰落了。他们家买的谢家宅子是四进院落的明清风格古建筑,前门在新街,临街房为高门台的二层古建木楼门店。后门在剪股街,临街房也是高门台的二层古建木楼门店。整个院落是五门相照,中线上的为主房,两边是厢房,有后花园,其中中院主房为两层木楼,其余两院主房为明三暗五的高门台瓦房,木楼雕梁画栋,甚为气派。
王青山带着一家人搬进新房后,便做起钱庄生意。旧社会,做钱庄生意,都要为钱庄起个字号。因爷爷姓王,字青山,号秀峰,所以他们家钱庄起名为“山水秀”钱庄。当时清政府周家口镇官府指定“山水秀”钱庄为官方制造钱币的钱庄,他们家钱庄迎来发展机遇。
“爷爷制造钱币的技术很好,听声音就能辨别钱币真伪。钱庄交易中,用斗往下倒钱币,爷爷通过声音就能将夹杂在其中的假钱币找出。”王文锦提起爷爷,非常佩服。后来,清政府不再指定他们家钱庄制造钱币了,“山水秀”的生意就慢慢难做了,后来转行做起花布生意。
花布生意是靠老乡们供货经营。老乡们将棉花或织好的白布送来,寄存在店内,由他们家进行销售,从中收取佣金。王文锦说,由于他们家人口众多,父辈兄妹5人,同辈兄妹14人,三世同堂,有二三十人。做花布生意时,除雇一名账房先生外,店里店外的活都由他们家人做。
王文锦说,她一辈子遗憾的是只上了小学,没能继续读书。她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日寇侵略周家口,经常有飞机轰炸。她和家人为躲避轰炸,听到防空警报,就往河堤子内躲藏。飞机扔下的炸弹炸到磨盘山,炸得碎石子乱飞,甚为吓人。
解放后,他们家花布生意也不行了,好在政府给他们家人安置工作,大家吃上“公家饭”,走上了不同岗位。后来,因政府在老街盖居民小区,他们王家大院被拆除。
“山水秀”钱庄是王家大院的珍贵记忆。“我小时候,有一次在家玩,无意间发现一枚铜钱。”王文锦62岁的侄子王光霁告诉记者,他家住在新街临街木楼门面房,父亲王永禄看到他发现的铜钱后,父子俩便在屋里挖掘,竟然在木楼下挖出一口土窖。因担心影响房子安全,父子俩又从河堤上运了好几车土重新填好。
拆王家大院时,从木楼台阶的青石缝子里,挖出很多清朝的钱币,有的邻居能挖半袋子钱币。“姐,拆房子的人从咱家木楼边角处挖出4个银元宝,揣在衣服里拿走了。”妹妹王婷寰询问王文锦,要不要把银元宝要回来。
王文锦老人回忆说,经一番打听得知,拿元宝的人是老家八里湾的族人,也没有再深究。她说,那时,尽管家里很贫穷,但家人对钱财看得很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