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洪涛 文/图
冬日暖阳,牛儿愈发慵懒,而一旁的贾雨醒却怎么也闲不住,一会儿给牛喂饲料,一会儿拿起水桶往水槽里添水。“这不,天气转凉,得给牛多喂点饲料,增加营养,不仅让牛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贾雨醒放下水桶,用手抹了抹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憨笑着对记者说。
贾雨醒今年36岁,是太康县清集镇东贾村人。早些年,贾雨醒在北京读大学,如今返乡创业,办起了养牛场,并注册成立了太康县雨醒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娃”。
是什么原因让一名大学生甘愿当一名普通的“放牛娃”?“农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很多政策都往农村倾斜。扎根农村这片沃土,让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贾雨醒说。
2010年,贾雨醒从北京人文大学(现北京人文研修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当置业顾问。之后,贾雨醒来到西藏,从事物流和建筑工程行业,这些工作经历,锻炼了他坚韧的意志。2013年,贾雨醒回到太康县清集镇开启了创业之路。“当时,由于父母的年纪大了,家里还有一个养猪场需要人打理。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当了一名‘猪倌’。”贾雨醒说,养猪场对防疫要求十分严格,一般不允许人员进出,他经常在养猪场一呆就是半个月,为的就是尽快掌握养猪技巧和防疫知识。有时候,贾雨醒还会去外地学习别人的养殖经验,渐渐地,他从一名大学生蜕变成为一名养殖能手。
2018年,贾雨醒把发展方向瞄准了养牛行业。“跟养猪相比,养牛的风险要小很多,市场前景也好……”于是,贾雨醒购买了5头牛,一边进行小规模养殖,一边摸索养牛经验。等到牛出栏的时候,5头牛一共卖了13万余元,这让贾雨醒喜出望外。第二年,贾雨醒引进50头西门塔尔牛,进行规模化养殖,同样取得了成功。之后,贾雨醒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从50头牛,逐渐发展到最多时的1000多头牛。
然而,养殖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年冬天,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雨雪,把人吹得浑身直打哆嗦。深夜,贾雨醒穿着棉衣,拿着手电筒,在养牛场里来回巡查。“哞、哞、哞……”当巡查到一个牛棚时,贾雨醒突然发现一头待产的母牛站立不稳,还不时发出阵阵叫声。贾雨醒意识到这头母牛可能快临盆了,于是,他立即找来工作人员帮忙,可是等了很长时间,这头母牛还是没有分娩成功。“该不会是母牛难产了吧?”听工作人员这么一提醒,贾雨醒顿时心中紧张起来。“要是母牛难产,那可就麻烦了!”贾雨醒随即拨打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电话请求帮助。随后,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冒雪赶到养牛场,现场指导大家帮助母牛进行科学分娩。最终,母牛顺利产下一头小牛。
像这样的突发状况,贾雨醒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可他从不气馁,在养牛的道路上执着前行。疫情期间,养牛场出现了资金困难问题,贾雨醒向乡里和县里反映相关情况后,县里帮助贾雨醒对接银行,最后成功贷款100万元,帮助他渡过了难关。养牛场里缺少技术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帮助贾雨醒招聘技术员,解决了贾雨醒的人才引进难题。
如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贾雨醒也从当初的城市打工仔变成了地里“刨金”的创业者,这些宝贵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创业艰辛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出栏的肉牛全部卖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养牛场在不断发展壮大,吸纳了众多周边村民来养牛场里打工,让更多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能够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致富,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贾雨醒心里始终牢记着创业的初衷,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向周边农户提供科学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我考虑对肉牛进行深加工,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对牛肉食品进行细分,加入电商平台,让天南海北的消费者都能吃到我们生产的牛肉食品。”贾雨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