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照曾 文/图
“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的好日子。我现在每月退休金能拿4000元呢!”11月19日上午,在周口安泰之家养老服务中心,南寨老街晋商后代、92岁的栗彩霞老人开心地对记者说。栗彩霞是留在周口的晋商后代之一,是南寨老街里百年老字号敦义德线铺老板马庆祥的二儿媳。其家族创业史,成为周家口晋商的一个缩影,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周家口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为中原四大名镇,周家口的繁荣商贸吸引了大批晋商带着家人与好友不远千里来周经商。在南寨老街、山货街、剪股街、永兴街等商贸繁华街巷里,晋商做着多种买卖。栗彩霞告诉记者,她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小城(今润城镇)人,家有一处大院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很多晋商在周家口做生意,栗彩霞的堂伯栗小顺、父亲栗顺文和她的哥哥也来周谋生,他们在北永兴街南头开了一家顺义号颜料铺,做颜料、煤油等生意。在老街上,有和她同村的马庆祥开的敦义德线铺,做丝线生意。
1937年,日军侵犯山西。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因栗彩霞的大伯为八路军筹粮被汉奸告发,遂被日寇杀害。当时,栗彩霞的母亲也参与筹粮,帮八路军缝装小米的口袋等,一家人总是提心吊胆过日子。为免遭日寇、汉奸祸害,在周家口的晋商纷纷出钱雇人,把家人从山西接到周家口避难。
1942年,母亲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拉着9岁的栗彩霞和奶奶、嫂子、姑父与大伯的一对儿女,开启了2个月的投亲奔友逃亡生活,他们为躲开日寇只能绕着道走。他们一路逃出阳城县,过太行山进入新乡,过黄河到达开封。在开封的一个姐姐家稍作停留,他们要点盘缠又到商丘,之后在商丘做粮食生意的一个亲戚的帮助下,他们又辗转到亳州。
到达亳州,他们盘缠用尽。栗彩霞的姑父找到一家旅馆,将他们安顿下来,并叮嘱店老板,他需赶往周家口取钱,务必照护好他的家人,一个也不能饿死。姑父从亳州往返周家口,走了一个月。在一个月里,店老板每天给他们煮一盆红薯充饥。最终,他们到达周家口,和家人团聚。
栗彩霞说,9岁的她在逃亡路上脚都磨破了,流着脓水。母亲给她买块豌豆糕,也被人抢吃了。逃亡路上有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头一歪栽倒地上,再也没起来。
他们到达周口后,在老街、新街、文化街等都租房居住过。栗彩霞在顺义号颜料铺帮父亲、堂伯、哥哥卖颜料、煤油,颜料铺租的是商水县马庄的一个地主的门店,离丁字街很近。每到夜晚,丁字街里的戏园很是热闹,栗彩霞在那卖卷烟和煤油。她说,所卖卷烟是从老街李家当铺院内的大明烟厂买来的。
1949年,经人做媒,父亲将栗彩霞嫁给山西老乡马秉礼,马秉礼是老街敦义德线铺老板马庆祥的二儿子。栗彩霞开心地回忆,龙凤大喜,要递喜帖。由于当时她只有小名,没有大名,堂伯便给她取名叫彩霞。结婚的日子是除夕,她坐着花轿,头戴凤冠,从永兴街抬进老街的敦义德线铺。结婚时,她的丈夫马秉礼才14岁。
敦义德线铺是租别人的门店和院子。栗彩霞不知道房子主人是谁,但记得大院坐东朝西,是清代建筑风格的两进院落。前院是临街的两间栅栏门门店,中间是二层砖木结构住宅,住宅有外楼梯和回廊,十分气派,后院东屋主房为3间瓦房。他们家租的是前院。
敦义德线铺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传统商业模式,前店后坊,加工和销售一体。春夏之交,乡下蚕农将收获的蚕茧,一兜一兜带到老街卖给线铺。天不亮,家人们便起床开工,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蚕茧倒入大锅内用水煮,然后用木棍搅开,接下来在大锅上吊上桄子,转动着将锅内茧丝卷上来,一桄子一桄子缠好,之后根据丝线粗细进行合线,最后就成了丝线,摆到门店出售。
敦义德线铺对面是红石板路,位置好、生意也好。人们买了丝线后,用做刺绣、扎花、缝衣服等。1955年,公私合营,成立合作社,敦义德线铺也就此谢幕。栗彩霞的公公马庆祥、丈夫马秉礼进入五间楼附近的戏衣厂工作,她也进入山货街的被褥厂工作,全家人都吃上“公家饭”。马秉礼、栗彩霞夫妇育有三儿两女,子女也吃上了“公家饭”。1983年,栗彩霞从被褥厂退休。如今,栗彩霞的子女们也都退休了,和她一样拿着退休金,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大家子晋商后代早已融入周口的大家庭,也成为了地道的周口人。
栗彩霞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的家人都回到山西,只有她随婆家留在周口。她牺牲的大伯也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