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追忆奇才潘又泉

——重读《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有感

《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 周西华 著

◇吴万金

潘又泉老师德艺双馨、无私奉献,是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奇才。在他百年诞辰之日,我把《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一书重温细读了一遍,潘老师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他仿佛走出书本,与我侃侃而谈,对我谆谆教诲,催我泪涌。

潘又泉老师是鹿邑的名人,他的学识和才华无人能比。他讲起话来妙语连珠、有理有据,逻辑趣味性很强。潘又泉是周西华的老师,师生二人以老师口述、学生整理的形式创作了《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这本书,以潘又泉老师家庭三代人的沧桑经历为线索,历时5年如实记述了鹿邑的百年大事。

潘又泉老师德高望重、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睿智好学、资深历广、认识深刻、记忆力强、表达能力突出,这使周西华认识到有很多素材可写。

周西华和恩师相处20年,亦师亦友,感情深厚。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读书学习等方面,周西华都从恩师那里得到了启迪和帮助。所以,周西华对恩师的事迹能“人云我云,人寡云我更云,人不云我尽云”地写深写透。

周西华为了写好这本书,先拟定了200多个访谈提纲,一次次登门,请恩师口述,自己或录音或笔记。为了满足书中内容的深入和外延,周西华和他的助手王勇无数次来到潘家,在一间斗室里,和恩师促膝而谈。酷暑天他挥汗如雨,严冬时他被冻得手脚麻木。经过长期的深探细访,终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周西华以恩师及潘家发生的事情为主线,记录下当时鹿邑发生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穿珠连玉般打造了作品的骨架。

艰辛的付出,浇灌出绚烂的鹿邑文坛之花。在采访整理《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时,周西华见缝插针地查资料,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他走到哪里就把厚重的书稿带到哪里,真是“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他许多次下笔整理,许多次掷笔推案,心力交瘁地完成了这部20余万字的著作。

周西华是科班出身,他花费数年心血完成的《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让读者读了之后,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题材新颖、笔法精妙。作者用传记的笔法,把镜头推到了晚清时期,先讲述潘又泉爷爷的童年,一步步深入,层层放大扩展,时间跨度150多年,贯穿祖孙三代,一段一个故事、一章一个背景,上下关联、左右照应的讲述,使各个事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他根据采访时的录音,把很多有趣的故事、玩笑、鹿邑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地写入书中,还原了潘老师的幽默风趣,让人读这本书时就像在听潘老师讲故事。本书大开大合、有张有弛,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把小家庭和大社会、个人的荣辱和时代的潮流结合起来。

内容丰富、可圈可点。作者在书中按照潘老师的口述,详细地介绍了鹿邑上世纪30年代的地理风貌、古迹遗址、风土人情、社会弊病等,讲述了私塾教学、刽子手杀人、旧社会的县长过堂审案等,描写了日寇两次占领鹿邑,人民军队和地方武装打击侵略者的情况,其中包括淮海战役、土地革命、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书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见、亲闻、亲历,如实、详细地说明100多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社会反响,并用绘画标明县衙、南监、书院等建筑物的位置,拍照影印古迹的原貌,以此彰显鹿邑的古老文明。作者还作诗赋词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口述者天才博学、引经据典,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经典名著的名句,恰如其分地嵌入书中。所以这部书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阅读。

事实说话、事例服人。书中没有空喊的口号,没有夸大其词的说教,也没有事先的定论、事后的评说,而是用鲜活的事件让读者一目了然。在书中,作者没有直接说恩师在授课时讲得如何好、学生如何爱听、效果如何显著,而是讲了他一堂课中的一个事例,事例举得既一目了然又浅显易懂,比用华丽的词藻描写要实得多、好得多,让人看后既惊叹于先生的学识,又惊叹于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

2024-11-28 ——重读《我的前世今生——潘又泉口述回忆录》有感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0892.html 1 追忆奇才潘又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