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第06版:快乐老人·银发经济 PDF版

七十岁随想

■翟国胜

随着70岁生日的临近,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含义。时光荏苒,转眼间我退休近10年,很快就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稀之人。

2015年我退休之前,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上希望我退休后能继续留在单位从事政策研究及文字工作。对此,我深感荣幸并欣然接受了返聘。10年间,我的日常生活与在职时变化不大——每天清晨前往游园打太极拳,随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日常工作中。业余时间里,我还保持着每月阅读一本书的习惯,并撰写一些文章。

在从60岁到70岁的这段岁月里,虽然工作依旧是日常的一部分,但有几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2016年,遵照组织的安排,我有幸参与了《中共河南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初稿的起草工作。作为一名退休的基层干部,能够在这一历史性变革时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荣幸与自豪。

2019年3 月14日,我参加了由周口市委宣传部与周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周口人讲周口故事”文化宣讲活动。我在周口人民会堂作了题为《沧桑巨变黄泛区,艰苦奋斗农垦人》的宣讲。此次宣讲反响热烈,当晚即被周口广播电视台报道;次日,《周口日报》亦以头版头题的位置刊发消息。

2019年6月23日,我受邀参加了河南广播电视台《对话中原》栏目的深度访谈。在后来播出的专题片《黄泛区农场的变迁》中,我详细讲述了黄泛区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泛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持人在访谈中高度评价了我的工作,称我为“农场名人,以多种方式宣传农场和红色精神”。

2019年12月13日,我参加了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周口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黄河文化与中原学”高层论坛,并在此次论坛上作了题为《黄泛区农垦事业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及发展方向》的主旨发言。我能与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高层论坛,且有机会作大会发言,不仅彰显了主办方对黄泛区历史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我长期以来研究成果的肯定与鼓励。

2021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与河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在第八集《泛区新貌》中,我作为专家详细介绍了昔日黄泛区的苦难历史与今朝取得的辉煌成就。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全省离退休干部开展“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征文活动。我撰写的《黄泛区的巨变》一文荣获一等奖。

2022年7月,我撰写的论文《黄泛区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特点及时代价值》在《周口日报》刊发后,迅速引起了周口市委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市委有关领导带队,围绕如何进一步弘扬黄泛区精神、有效保护场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以及优化区域环境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这篇论文荣获2021—2022年度周口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3年,我两次到中央党校,与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座谈,了解中央党校五七干校的有关情况。随后,我又前往湖北省咸宁市,实地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以期获得更多第一手研究资料。在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及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撰写完成了《中央党校五七干校研究》一书。

2023年7月,得益于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的鼎力支持,我将多年来潜心研究黄泛区的系列文章精心编纂,结集成一部超过50万字的专著——《黄泛区历史文化读本》,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23年9月,我将多年的诗词习作,以《岁月有痕》之名结集出版,并将其作为礼物赠给诸位诗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一是对诗词学习情况作一小结,二是期望得到诗友们的进一步指点。

站在70岁的新起点,回顾退休10年的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激情难以抑制;展望未来的人生,我不禁想起了伟人的豪迈诗句“而今迈步从头越”。

即将到来的2025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按照计划,我参与的《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编撰任务将在这一年年底全面结束。这意味着我将彻底告别工作岗位,正式进入退休状态。我深知,人生是一场旅行, 工作任务的结束只是角色的变换,而不是终点。正如我喜欢的一句话所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时光,坚持学习锻炼,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让自己余生的每一天都充实、快乐,有意义、有价值,都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2024-12-13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2212.html 1 七十岁随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