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把书读成自己的”,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句废话,书是自己花钱买的,写上了自己的大名,放在自己的书橱里,怎么不是自己的?我想说的是,书是你的不假,但其实你只占有了书的“肉体”,没有和书深度交流、成为知己,更谈不上领悟书的“灵魂”,这书能算你的?
我说的是读,用心地读,读成自己的,起码懂得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能和作者对话交流,这样才算真正拥有了这本书,书才算得上是你的。也可能,你没占有这本书的“肉体”,只是借来读的,但因为你用了心思,于是懂得了书的“思想”,从而在精神上拥有了这本书。
我想起在网上被调侃的一道数学题。一个固定容量的水池,安装了两个水龙头,一个进水,一个出水,进水速度多少,出水速度多少,并且进水速度比出水速度快,问,如果两个水龙头同时打开,多长时间能把水池注满。有人说出题人有病,一边注水,一边出水,真是吃饱撑傻了。如果把这道题看成一座冰山,那说这句话的人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冰,没有看到下面的冰。
单从数学角度来计算,这个题并不难,进水速度减去出水速度得到的值除池子的容量,就算出了注满水的时间。看似是道数学题,却暗含着很深的生活哲思。
我们可以由这道题联想到收入与支出的问题。这应该是最生活化的问题啦。我们有收入,当然也会有支出,怎样才能有点节余呢?那就要让收入比支出多一些。一讲到这儿,就好像是在教我们生活要有计划,不能随意地支出,也不能做个守财奴。这道题是不是告诉我们,既要过好当下的生活,又要有点储备呢?
我们也可以想到舍和得的问题。人生有得,但也一定有舍,在舍得之间的节余就是丰富而有质感的人生。有一种虫,见什么都要背到背上,从不丢下一点,最后累死了;大哲学家尼采称自己是太阳,只奉献不索取,最后疯掉了。不能只得不舍,也不能只舍不得。
我们也可以由这道题联想到时刻更新、提升自己,“出水”可理解为排出旧的和不好的东西,而“进水”就是接收新的好的东西,有出,有进,才时时更新。
有关这道题还可能有许多想法,在这儿不再一一举例了。做出题来,只是表面,不能算懂得了这道题,还应该对这道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多想题背后的东西,这样才能真的理解它,并用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读书也一样,只用眼睛看、不思考,不能把书和自己结合起来,走不到书中,书也进不了自己的脑子,那么对你来说,这本书永远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书,只能是一册纸,一册带字的纸。
也读了许多书,但只是让书从眼前过一遍,书翻过了,一合,又束之高阁,书里的东西又送还书里,很少或根本没有用脑子从书里觅到东西,这样读书只得到了短暂的快感,快感过后,什么也没留下,更谈不上理解书的“灵魂”,不能算是读书。当然有些书只是消遣,不在我说的范围。
我们不可能完全弄懂书的意思,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只要这“半解”是自己用脑子从书中寻来的,就已经算懂得了书,成了书的知心人。做了书的知心人,就可以和作者对话,读书已经不是“读”,而是和作者谈心、交流。这是读书人永远不会寂寞的原因。
当然,在信息极度繁杂、更新十分迅速的今天,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读成自己的,但是,我们还是必须把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书读成自己的,把自己喜爱的书读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