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千字文》的文化价值

王剑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次的《千字文》,是古代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千字文》从其诞生起,就有两个属性,一是书法范本,二是识字教材。这也是它得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南朝陈末隋初,和尚智永,本名王法极,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一位书法家。智永为满足时人需求,临摹了800本《千字文》赠友,江南各寺院也保留一份。智永临摹《千字文》,既传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千字文》的流传居功至伟。即使现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经典字帖。因为《千字文》由1000个不重复的字组成,最能体现书法家的笔力,所以举凡书法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曾在《千字文》上一显身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宋徽宗、米芾、赵孟頫、文徵明等,都有《千字文》书法作品传世。

《千字文》作为蒙学识字教材的价值和影响更大。我国蒙学教材的编写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是周代的《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仓颉》、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文字多取《史籀篇》”,并称《三苍》。到了汉代,又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和史游作《急就篇》等。从汉中叶到南北朝时期,《急就篇》最为盛行。《急就篇》共用字2144个(最后 128 字为东汉人所补),内容包括姓氏名字、饮食服饰、动植物、器物和官职、法律、地理等,形式为三言、四言和七言韵语。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急就篇》的一些内容已显陈旧,“自唐以下,其学渐微”。《急就篇》的地位被《千字文》取代。

《千字文》既继承了《史籀篇》《急就篇》等蒙学教材的成功经验,如以教识字为主、结合识字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形式上整齐押韵、便于诵读记忆等优点,同时,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首先,《千字文》使用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这些汉字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字,收字精炼通用,特别适合教育蒙童识字应用。我们今天对照现代汉语简化字来看,《千字文》中有7个字出现了两次,但这7个字在繁体字中是两种写法,或者是两个不同的字,并不重复。对照1988 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和《现代汉语通用字》(7000字),《千字文》用字的98.9%属于现代汉语通用字。《千字文》诞生1500年了,文中的这些字仍然属于汉语的核心用字。

其次,《千字文》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伦理、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生动的小百科全书。《千字文》运用了大量典故、引用了大量典籍,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几乎句句引经、字字用典。编者将这些经典中的名诗名句、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入文中,做到了自然天成、水乳交融。我们可以想象,将如此丰富的内容融汇在有限的千字之中,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何其之难!但《千字文》整篇思想连贯,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行文自然。周兴嗣以其超凡的语言功力、娴熟的声律技巧、渊博的知识储备,将互不关联而散乱无序的既定文字,巧妙地编织成一篇文采绚丽、内容博雅的锦绣文章,戴着镣铐的舞蹈,竟然如此出神入化,实在是古今独步!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盛赞《千字文》:“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无怪乎有人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

其三,《千字文》又可称为“蒙训长诗”,形式上沿用了《诗经》的四言诗体,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符合汉文化中“以四言为正”“以偶为佳”的审美要求,把汉语简洁明了、优美雅致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全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声律和谐,朗朗上口,便于人们阅读记诵。古人讲究“诗教”,教化儿童的课本多用韵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语感教学法,通过有节奏的朗读背诵,在低吟浅唱中识记文字、培养语感,感知汉语的魅力,涵泳做人的道理。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私塾中孩子们诵读《千字文》的情景。

其四,用韵是诗化的重要特征,但《千字文》的诗性不只表现在用韵成文和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上,还表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情感体悟和诗性表达上。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起笔就说出诗人观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通篇从天地开辟、历史演进、季节变换、万物生长,叙及文明发生、自然与社会的运动,寥寥数语,以纵横交错的线索勾勒了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使人置身于万事万物的运动之中,感受到宏阔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文章触及生活,偶涉哲理,不忘劝诫,甚至还有对自然景物富于情感的描绘,表达编者敏锐细腻的人生感受,极具诗性美感。行文中表露出编者俯瞰宇宙、纵观自然、把握历史人生的深邃眼光,叩问人生、探索心灵、洞穿人性本质的哲学思考,充分显示出编者的诗人气质。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千字文》作为蒙学教本,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童进行识字、学书、习文教学的同时,辅之以道德修养的教化,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传统。作为梁武帝文学侍臣的博学鸿儒周兴嗣,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千字文》通篇灌注儒家伦理道德、政治历史观念和人生价值追求。那些忠君孝亲、仁爱亲友、贵贱尊卑、忠孝节义、礼仪规范等内容,扣住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部分;“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等,表现的是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的历史观念和政治理想;“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讲的是儒家修身立德、培养君子人格的道理。文中的教育内容细致入微,具体到了言谈举止、着装、饮食等细节。如对待自己,要“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对待他人,要“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与人谈话时,要“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庙堂行礼时,要“束带矜庄,徘徊瞻眺”;饮食时,要“具膳餐饭,适口充肠”。正因为如此,《千字文》被后人视为解读中华文化的钥匙,通向历史和传统的达道,隐现中华文明基因的图谱,称得上是一部“中国文明简史”。

顾炎武在回顾蒙学教材发展史时指出:“盖小学之书,自古有之。李斯以下,号为《三苍》,而《急就篇》最行于世。南北朝以前,初学之童子,无不习之。而《千字文》则起于齐梁之世。今所传‘天地玄黄’者,为梁武帝命其臣周兴嗣取王羲之之遗字次韵成之。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后之读者苦《三苍》之难,而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隋唐以来,各朝各代都把《千字文》作为启蒙读物,久传不衰。宋明直至清末,启蒙读物层出不穷,特别是《百家姓》《三字经》风行于世,可是没有影响《千字文》作为启蒙读本的继续传播。《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我国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

《千字文》是国学经典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近乎完美结合的作品,《千字文》问世以来,传承文化,培育根基,蒙以教正,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2024-12-26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3797.html 1 《千字文》的文化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