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晴 黄佳 苑美丽 李艳华 李凤霞
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形势和多重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坚强领导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以“十二个紧盯”促发展,以“五个清单”抓项目,以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强基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中向好、进中提质,现代化周口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些重要数据:
生产总值达到3635.62亿元,同比增长6.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71家
粮食总产183.7亿斤
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生产总值达到3635.62亿元、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8%、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居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新增“四上”企业908家,实施“三个一批”项目327个,获批各类用地2.46万亩。
创新能力加速集聚
·新增专利授权309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
·周口高新区、沈丘高新区、项城开发区、国家农高区获评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11个开发区创新中心建成投用,伏羲实验室正式运营,周口智慧岛在省评价中位列第一方阵。
·全球领先的“轧机之王”周钢宽厚板项目试车成功,入选“世界钢铁工业年度十大技术”。
·巨鑫生物“庆卡霉素”获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新一代抗生素空白。
·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4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71家,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6%、10.1%。
·益海嘉里140万吨大豆、100万吨玉米和瑞茂通120万吨大豆蛋白等项目竣工投产。
·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效益全省第一。
·西华智能零部件、川汇绿色建材、鹿邑美妆彩妆等产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总数达到6家、居全省第1位。
·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40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9家、绿色工厂6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5家。
·项城、沈丘、太康开发区分别入选国家级重点园区水效领跑者、省级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标杆、全省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平安大道、环湖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通车,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三期建成开放。
·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粮食总产183.7亿斤,连续7年超180亿斤,稳居全省第一。
·新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农村新型经营主体4087家。
·新改建农村公路1238公里,连通沟渠1.1万公里,治理农村黑臭水体387条,天然气行政村通气率90.5%。
·161个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4344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完成改造提升。
·培育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60个,鹿邑入选豫产优品十强县。
·沈丘、西华荣获第二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中心城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首次突破20%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完成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64项,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实施,办件量2.15万件。
·“三个之外无审批”持续优化,办事材料压减30%,办事时间压缩80%。
·扩面做好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贷款余额2891.8亿元,增长12.2%、居全省第2位。
·新设经营主体29.8万户,增长49.7%、居全省第1位。
·快递业务总量增长74.3%、居全省第1位。
·200万标箱智能化小集作业区、疏港铁路专用线、沙颍河航运信息中心三大标志性工程全面开工。
·新开通集装箱航线8条
·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205万吨、增长27.5%,集装箱达到16.3万标箱、增长56%。
·成功举办第四届周商大会,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45个,总投资1425亿元,中核新型储能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
·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0.9万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89所,新增学位4.3万个。
·建成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5所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6208家医保定点村卫生室全部用上集采药品,周口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建成老年助餐场所716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累计80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越调剧团送戏下乡演出超130场
·成功举办首届周口伏羲文化旅游节、“三川十馆·春会”和中国杂技大联欢等系列活动,旅游综合收入超300亿元、增长1.6倍。
·改造老旧小区8293户,1.6万套安置房建成交付,保交楼、保交房超额完成国定省定任务。
2025年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四高四争先”,围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以“十二个紧盯”促发展,以“五个清单”抓项目,以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强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增长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粮食产量186亿斤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
2025年重点工作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
1.抢抓宏观政策“窗口期”
·分级分类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力争贷款增量突破380亿元,新增存贷比50%以上,推动资金更快更多流向实体实业。
2.筑牢有效投资“压舱石”
·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平漯周高铁、疏港铁路专用线。
·确保沈卢高速沈遂段、兰沈高速兰太段建成通车。
·确保429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3.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
·“以旧换新”补贴全流程时间压缩到20个工作日以内
·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兴经济。
·培育“小而美”“专而精”特色店铺100个
·精心办好伏羲文化旅游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
·加快推进杂技文化产业园二期建设
·推动老子故里旅游区提档升级
·举办促消费活动100场以上,推动特色街区、打造智慧商圈。
·推进黄淮农产品大市场提档升级
·支持郸城、鹿邑、商水争创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发挥港航枢纽优势 打造临港产业发展高地
1.打造港口枢纽
·建成200万标箱智能化小集作业区一期13个泊位
·开工建设沙颍河应急救援综合基地、新能源重卡配套服务中心等项目。
·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港口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周口联动创新区,建成内河港口海关监管作业区。
2.壮大临港制造业
·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
·推动周钢二期宽厚板、龙都电磁新材料、周海粮油产业园等多个项目投产达效,加快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中储粮仓储、中农保供基地、瑞茂通二期等项目建设。
·突出抓好生物化工园区建设,推动鑫丰生物、海盛生物等项目投产达效,加快生物经济共享产业园、颍海低聚肽提取等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临港物流
·增开国际国内集装箱航线8条以上
·引育物流贸易平台30家以上
·确保临港物流贸易额突破200亿元、货物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集装箱超过22万标箱。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创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0个以上,新增专利授权3000件、注册商标1.4万件,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5%以上。
·高质量建设国家农高区
·深化国家高新区创建
·支持伏羲实验室创建省重点实验室
·推动智慧岛打造创新服务集聚高地
2.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
·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
·力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创成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积极布局新产业新赛道,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3.大力培育优质企业
·市级层面遴选龙头骨干企业10家,县级层面筛选高成长性企业30家。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4家、头雁企业3家。
·新增经营主体3.5万户,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家。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率先建成农业强市
1.筑牢粮食安全保障根基
·建设245万亩小麦、28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2064万亩以上。
·新连通沟渠1.7万公里以上
·实施周口大闸重建、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
·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支持商水、郸城、鹿邑创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
·推动小麦、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新品良种通过国家审定。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0.5%以上
2.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紧盯农业强市“3个5”目标
·打造“周口特产”IP
·支持扶沟、黄泛区农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深化产业帮扶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9%以上
·打造省级和美村60个、富美村120个。
·加快淮阳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
·建成“四好农村路”600公里
·稳步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盘活乡村闲置低效土地。
·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聚焦城市能级提升 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1.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会展中心、文化场馆规划建设,强化便民服务中心配套服务功能。
·提升中心城区医疗教育保障水平
·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深化城市有机更新
·统筹推进城市重点片区改造提升,加快沙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10个,改造老旧小区53个,建成交付安置房3990套。
·用好国家政策盘活闲置存量土地,抓好停工房地产项目复工复建。
·加大密度低、品质高、配套优、环境美的住房供给。
·扎实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暖
·大幅减少城市内涝积水点
·新建公共充电桩1400个,新增停车位1万个。
·提升改造一批口袋公园、街边游园。
·推进武盛大道南延、建设大道东延等项目建设。
3.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力争每个县(市、区)培育1个至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市再打造2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
·统筹推进7个县域副中心建设,实施建制镇整体提升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内生动力活力
1.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入实施“引金入周”工程
·完成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深化农机、农技、农经“三支队伍”改革。
·稳妥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积极承接和落实财税体制改革
2.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
·全年招引亿元项目100个以上,打造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聚焦17个产业链,紧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精准引进补链延链强链项目。
·举办第五届周商大会
·推进临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加大外贸企业引育力度,扩大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支持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发展。
·加大国际友城创建力度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加强政企常态化对接交流
·常态化开展产销、银企、用工对接。
·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
·提升“市区县园乡站村点”现代物流体系服务水平
·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坚持全面绿色转型 扎实推动美丽周口建设
1.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扎实推进产业、运输、用能等结构性调整。
·推动重型运输车辆绿色置换,提升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加大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整治力度。
·深化扬尘源头治理,加强道路扬尘、工地扬尘等精细化管控。
·强化重污染天气分类分级管控
2.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分级,创成B级及以上企业30家,推动涉钢企业整体创A。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建成5家绿色工厂。
3.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
·积极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1.全力稳定扩大就业
·新建市县零工市场、乡镇零工驿站、村级就业服务站111个。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返乡创业1.4万人。
·实施大规模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培育人力资源品牌10个。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新建改扩建学校146所,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50所。
·推动职普融通发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学校达到5所以上。
·支持周口师范学院申办硕士点
·推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升本,加快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周口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建设。
·积极筹建周口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农高区职业学院。
3.精心守护人民健康
·医疗检查结果互认事项扩至200项
·加强各医院新院区投用,新创成1所三级甲等医院。
·高水平举办周口市第五届运动会
4.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加快建设平粮台古城遗址公园、时庄考古遗址公园、豫东文物考古院。
·启动太清宫唐宋宗庙建筑基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展示工程
·开展夏代遗址群落发掘研究,打造周口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创作一批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
5.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政策
·强化社保医保基金监管,推动集采药品进基层提质扩面。
·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全面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推进23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02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点,完成7620户特困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突出风险防范化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高效推进债务置换,加快存量债务化解,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稳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2.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专项行动
·加强消防安全综合监管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统筹抓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突发环境应急应对等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力量建设
3.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