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5年03月14日
第07版:快乐老人·银发经济 PDF版

清明常怀思乡情

■贾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描写清明的千古绝唱,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在素有“国之瑰宝、豫东明珠”美誉的周口关帝庙石牌坊前,有一块充满诗情画意的石栏板。它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安装于此,历经岁月,古韵悠长。

石栏板作为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建筑构件,由地袱、栏板、望柱、柱头四部分构成。每块石栏板高0.78米、长1.37米、厚0.14米,上面雕刻着松、鹤、竹、石和人物故事等不同图案,表达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和深厚情感。

其中,这幅《清明诗意图》石栏板尤为引人注目。它采用浅浮雕技法雕琢而成,工匠刀法精湛娴熟,线条灵动流畅,雕工细腻入微,所刻形象逼真传神。仔细端详,画面中春雨如丝,一位老者胡须随风飘动,双手紧握雨伞,左腿稳稳站立,右脚轻踩石头,脸上满是忧戚之色,尽显旅途的惆怅;而活泼俏皮的牧童悠然坐在肥壮的水牛背上,头戴斗笠,手持牧笛,手臂指向身后。顺着他所指方向望去,山岭间树枝摇曳,一面酒旗若隐若现,那便是散发着汾酒醇香的杏花村。整幅石刻构图精妙,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栩栩如生,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沉醉在这跨越时空的诗意之中 。

这块《清明诗意图》石栏板为什么会安置在周口关帝庙如此显著的位置上呢?存在必有因,事出非偶然。揭开历史那层厚重的面纱,追根溯源,才惊觉它竟蕴藏着建造者深深的故乡情与美好的家园梦。周口关帝庙,原名山陕会馆,是一座将会馆与神庙巧妙融合的宫殿式建筑群。它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筑是清代时期山西、陕西两省旅周的商人们集资营建的大型同乡会馆。当时的周家口拥有116条街道,人口20多万,街市上车水马龙,商业鼎盛,被誉为中原四大名镇之首,素有“小武汉”之称。

那些远离故土来周经商的山陕商人,为了财富辗转于大江南北,为了利益奔波在东西各地。尽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财源广进,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他们长期客居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浓烈时,又该如何排解呢?他们望眼欲穿,却始终看不见故乡的影子,于是,便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这首唐诗之中。

故乡的清明,总是有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着吹面不寒的轻柔杨柳风,有着对先祖的深深缅怀,有着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还有秦晋大地那壮丽秀美的山川,以及名扬天下的杏花村美酒。这些乡风、乡情、乡思,刻骨铭心,让他们难以忘怀。这一块石栏板,承载着古代商人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与愿望,映射出清代周家口曾经的昌盛与辉煌,也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游子们绵绵不绝的家国情怀。

俗话说,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本。这块雕刻于180年前的石栏板,岁月的沧桑和变迁在它身上刻下了斑驳痕迹,可它所承载的那份思乡、恋乡情怀,却跨越漫长时光,时至今日仍如往昔一般炽热,历久弥新。当今中国,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亲人和家庭始终是他们心底最深的眷恋,思乡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而是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亘古不变!

2025-03-14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9204.html 1 清明常怀思乡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