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亚楠 文/图
近段时间,草莓大量上市,不少地方的草莓售价低至个位数,市民惊呼实现了“草莓自由”。但对不少种植户来说,草莓价格走低,并非喜讯。
“今年的草莓市场整体供大于求,所以价格下降,这很正常。”王国顺种植草莓36年,对市场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深知,同质化种植必受市场制约。因此,他不断更新种植品种以适应市场变化。
今年,他种植的新品种草莓批发价超过10元/斤,但因其口感独特,一经上市便获得采购商和消费者青睐。
一株草莓启新程
1989年,21岁的王国顺已经成家。彼时,他与多数同龄人一样,面临着相似的选择:是安于乡土,勤勉耕作;还是远赴他乡,寻求发展。
年轻的王国顺思维活跃,家门口种植的一株草莓引起他的注意。
这株草莓是父亲一年前从别处移栽而来的。庄稼人总爱在房前屋后点缀些花草,给平凡的日子增添一份乐趣。
在王国顺的精心照料下,当年立春后,这株草莓苗结出了鲜红硕大的果实,清甜爽口。
王国顺尝了以后,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种草莓,会不会实现更多经济收益呢?
在那个年代,草莓属于稀罕物,十里八村没有人见过、吃过草莓,更别说广泛种植了。
作为庄稼人,王国顺知道,好的草莓苗是结出好草莓的关键。他通过翻阅报纸得知,郑州有一家出售草莓苗的种植基地。说干就干,王国顺搭长途汽车到了郑州,买了1000多株草莓苗,回家后,就把这些草莓苗种到了自家的地里。
草莓的种植技巧不同于传统农作物,王国顺只能边学边做,在实践中摸索。
虽然经验不足,但历经坎坷的王国顺最终还是迎来了草莓的丰收时刻。他种的草莓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种这一季草莓,除去成本,还净挣900多元,比同村外出打工的人挣得还多。高额回报,坚定了他继续种植草莓的信心。
如今,王国顺拥有草莓种植大棚15个,年产量5万斤左右,颇具规模。
王国顺说,自己是周口第一批种植草莓的人,赶上了好时代,享受到了行业发展的红利。
靠着种植草莓,王国顺盖了新房,给儿子娶了媳妇,自家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
绿色种植显匠心
“草莓成熟后要赶紧采摘售卖,否则容易腐烂。”在八一大道北段的老王草莓种植基地,王国顺在大棚内忙着采摘成熟的草莓。
这座占地约1亩的大棚内,整齐排列着11垄南北走向的草莓苗床,每垄高35厘米,郁郁葱葱的草莓植株上挂满了鲜红饱满的果实,散发着清香。
农业劳动,说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却艰辛无尽。草莓从最初的选苗、育苗、栽种,到后续的田间管理、采摘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正因如此,每年到了草莓生长的关键时期,王国顺都不得不雇佣数十名帮工,协助打理。
草莓的品种选择,直接关乎草莓的产量与销量,但最基本的是要有强大的抗病性。王国顺对草莓研究领域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不断更新自家种植草莓的品种,以实现更好的种植效果。多年来,他坚持绿色种植理念,通过物理防虫、蜜蜂授粉等方式,从源头确保草莓品质。
今年,王国顺精心挑选并引进了来自浙江的最新草莓品种。“这是周口市面上最新的草莓品种,一定能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味觉感受。”王国顺告诉记者,“虽说新品种的草莓产量不高,但好在打理方便,种植风险也低。”
不断更新草莓种植品种、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是王国顺探索、实践多年的草莓种植经验。
近年来,王国顺引入水肥一体化设备,使用生物有机农药,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草莓大赛。他告诉记者,这些方法有效提高了自家草莓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广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草莓种植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他儿子的手中。他相信儿子的“接班”,不仅是接力和助力,更是一种拓展,自家草莓种植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现在草莓的新品种层出不穷,销售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我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了时代了。以后要靠儿子了。”王国顺感慨道。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对自然规律,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王国顺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未来,他将以顾问的角色,做好儿子的“参谋”,继续助力自家草莓种植事业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