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5年03月27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兰河记忆

酒卫红

一、忠厚传家

太康县独塘乡酒庄村,是一个酒姓人家居多的村庄。村东的兰河始于清代,人们逐河而居,形成许多小村落。酒卫红就出生在酒庄,听爷爷讲早先挖过河,河床下挖出了水井、房基,河道里曾有朱庄户、李庄户等村。今天的酒庄还有季姓、张姓人家,明清时期,这两户是大户,人丁兴旺。

酒常香九十多岁,他常讲西邻酒学忠的故事。酒学忠,1878年生人,父亲酒明新给袁桥王姓地主做长工。王家过日子节俭,不舍得吃穿,但重视教育,请私塾先生教晚辈读书舍得花银子。酒学忠常跟着父亲去王家,旁听私塾先生讲课,能顺下来几句诗文。他稍大后和父亲承包王家的地种,俗称“种拉边地”,所得收成王家要八成,酒家拿两成。酒学忠聪敏勤快,庄稼种得比别人好。

每年收获季,酒学忠都去地里看夜,有次看见有人割了一大捆豆子,他没惊动。捆儿太大,那人蹲下去晃了几晃,背不起来,他就上前帮把力,助那人站了起来,那人扭头一看是他,就要跑。酒学忠说:“这时候来,你们家也是没办法了,你背走吧!”此后,他的乐善好施被传成佳话,无人再偷他的庄稼。

城南有户毛姓人家,人丁兴旺开油坊。酒明新父子俩凭借厚道能干,在乡间赢得了好名声。经媒人说合,酒学忠和毛家结了亲。毛氏聪慧、心灵手巧,自幼就跟着家人做生意。毛氏除了帮衬酒学忠下地干活,还趁农闲去兰河两岸采集碱土,在家熬制碱和盐卖。酒庄盐碱地多,熬制的碱分两种:一种叫糊涂碱,较稀软,做水煎包、蒸馍很好吃,能卖给生意人用;另一种叫牙碱,固态块状,可以卖给富人洗衣物。每年入冬,除了熬碱、熬盐,酒学忠夫妇还会淋醋、做烧酒。淋醋的原料是红薯干,自家吃的。民间流传有烧酒工艺,自己种的有粮食谷物,他们就自己做烧酒,喝不完也卖给乡亲。

酒学忠靠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家里最多的时候养了八头牛,谁家没牲口作难,向他借,有求必应。

二、散财济困

太康县历史上饱受黄水泛滥之苦。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大堤。黄河之水汹涌而下,酒庄的土坯房和土墙,在洪水的冲击下,瞬间在“扑通”声中全没了,全村的制高点,还有三间房子没倒,其中一间就是酒学忠家的老南屋。

经此水祸,被淹过的土地严重沙化、碱化,无人耕作,连年歉收。1942年春,连日干旱无雨,民间流传着“水旱蝗汤”,夏秋之交,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而来。酒学忠的儿子酒兰香讲当时的情景,从袁桥那边过来黑压压的蝗虫蜂拥成团,滚落入村北的河沟里,把沟都填平了!村民迷信,称之为“神虫”。他们不知道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经历着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

酒学忠就是在这个荒年,在兰河边送走了村里一批批逃荒的乡邻,也送走了他的媳妇、儿子和孙女。村里还有少数老年人没走。酒学忠留守在自家老屋,把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大洋都找了出来,站在岸边,看见谁外出就送上一两块大洋,让他们路上喝茶。他眼含泪花,恋恋不舍地挥手望着木筏顺流远去。

这些情景,是酒常香老人接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效群采访时讲述的,当时在拍摄《大河心声:豫东黄泛区社会变迁影像志》纪录片。酒常香讲起酒学忠,眉飞色舞,连说带比画,讲到动情处,还学着酒学忠的腔调说话。酒常香说:“俺学忠大爷品行好,勤劳能干是出了名的。他最爱帮助穷人、难人。外姓人季里海带着家眷,摽个木筏去东乡逃荒。学忠大爷听说后,匆忙赶上,送给他两块大洋。季家人逃荒回来后,还感念他的资助,可惜他不在了,就找俺兰香哥商量,和兰香哥认了干亲,直到这一辈,还是世交。村西清华家,也是他爹受了学忠大爷资助,和兰香哥认了干亲,成了世交。”

三、人定胜天

酒兰香,1907年腊月出生,少时读过四书五经,粗通文墨,通读《周易》,精通六爻八卦。1942年夏秋之交,蝗虫过后,35岁的酒兰香带着十来岁的女儿和母亲,跟父亲泪别于兰河岸边,用木条摽筏顺水去了东乡柘城。他先将女儿找个人家顾着,跟人家定了口头契约,过两年他拿钱来赎女儿,他若不来,女儿就给人家做童养媳。他和母亲边讨饭边找工作。酒兰香在逃荒路上,用胶泥和萝卜给人刻过印章,凭着智慧和本事换点粮食,养活家人。可在那个饿殍满地的年代,酒兰香给父亲送粮食,却为父亲带来了杀身之祸。一次,他回家送粮食时,发现父亲早断了气,脖子上有掐痕,家里的粮食都被抢走了。

1943年秋,酒兰香带着母亲从东乡回来,村里已陆续回来了几个人。水患之后,人烟零落,荒野苍凉。酒兰香没有绝望,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他想了许多办法。水刚下去的土地湿软,他就在鞋底上钉了两块大木板,踩在稀软的土地上,撒上点豆类的种子。秋后,地干了有裂痕,他就把小麦种子撒上,用大扫帚扫入缝隙。种子遇雨水出苗,那年小麦收成很好。收了小麦又种绿豆,有了吃的,酒兰香去东乡赎了女儿,白天种地,晚上帮母亲熬碱,夜以继日地劳作。

有一天,历经黄水的老南屋塌了,这间老南屋是1916年酒学忠建的。房塌那天,酒兰香正在地里。他闻讯飞奔回家,因垛子梁的特殊结构,老母亲幸免于难。他先把母亲解救出来,又在废墟中找出完好的瓦片摞好,还淘出来了碱脚砖、梁和檩子。他清点盘算了一下,陆续又添置了一些房料,找来泥瓦工,历经艰辛建了三间堂屋。

酒兰香续娶逃荒回来的李氏,四十多岁的他有了儿子酒永显,别提多高兴了。儿子到了读书的年龄,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颖悟,过目不忘,让他觉得很欣慰。

酒兰香打一手好算盘,附近姚楼、韩庙等村的人常跟他学珠算。他能刻各种字体的印章,精通木工,会结各种渔网。村里的织布机、纺车等农耕机具,大家都找他义务来做,建房子搁磨房料也有人来找他。他博览群书,略通医术,能记些常用药方,常有人找他治疗腮腺炎等病。他还会裁衣服、炸油条,每到年节人们都排着号找他帮忙。他在人们的眼里仿佛无所不能,当地人送外号“老好人”“活神仙”“万事通”。

四、仗义助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没啥娱乐,树荫下,酒兰香手里教人织着渔网,讲家族里让族人长志气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清末民初,酒家的老二爷酒魁龙智斗县东大族刘家的故事。

兰河东岸不远有个以刘姓人家为主的村子,他们人多地少,觊觎酒庄人少地多的百十亩沙碱薄地。这年秋耕,刘家又想占这宗地块,两族人互不相让,却都拿不出地契文书。刘家在县东有宗亲,是本县望族。当时,县东刘家有顶戴举人在朝为官,氏族影响很大。刘氏族人放言,让酒家人随便去告,拿不出文书,这地就是他们的。酒姓族人聚在一起议论此事,光生气没有良策。这时,老二爷酒魁龙让大家暂且忍耐,说他想起一个人来,可以去寻他试试。当夜,他带了两个后生,套上马车拉上礼物,不声不响星夜赶赴开封。这开封道尹一见恩人来到,热情接待。老二爷跟他诉说族人被欺之事,需要有地契文书才能打赢官司。道尹给他在拟好的地契上盖上官印,老二爷拿着这份地契连夜赶回家中。

县堂之上,刘家人满脸得意之色,不正眼瞧原告老二爷酒魁龙。只见老二爷不慌不忙回答着县老爷问话,虽身单力薄,却镇定自若。最后,地契一出,刘家人面面相觑,惊诧失色,连羞带怒,眉眼都挤在了一块,理亏词穷,张口结舌。原来,这位开封道尹年轻时去赶考,途经太康地界,突然内急,在一片坟院影身坟头方便,被坟院后人撞见,怒骂着非让他给先祖赔罪不可。适逢老二爷赶集路过,他智勇双全、能说会道,看道尹文质彬彬、气度非凡,想必是个读书之人,又认识坟院后人,就仗义相助,拱手作揖上前,说这是自家亲戚,先赔罪,并说马上把秽物清走,改日请兄弟们吃酒,求他们高抬贵手。那帮人便散去了。道尹千恩万谢,留下姓名,说他日若能榜上有名,还望能有见面之日。多年后,老二爷听说他做了开封道尹,这次田产之争,便想起了他。

五、家风传承

酒卫红的父亲酒永显是位教师,在卫红的记忆里,年轻时的父亲虽然生活清苦,骨子里却充满文艺气息。

走路或干活时,他常激情放声歌唱。在困难面前,他用妙趣横生的幽默来鼓舞孩子们战胜困难。围炉取暖时,他烤馍片、红薯、粉条等小美食给孩子们吃。大雪纷飞时,他讲咏絮之才谢道韫和芝兰玉树的故事。他买成套的连环画,还订阅《儿童时代》,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分田到户后,家里有了十多亩地,有些地块盐碱厉害种不出苗。酒永显尝试了许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去逊母口化肥厂拉氨水,买碳酸氢铵做底肥,又把那些盐碱重的地方深耕翻晒闲置,去河底挖一些黑色稀污泥晾晒,等微干时再把污泥拉到闲置的田里。拉泥车爬坡时,酒永显走“之”字形,挎上绳袢,身子几乎平行于河坡,脚蹬过的印子都成了坑。小小的卫红跟随着父亲和车子的节奏,左扭右摆吃力地在后面推。

秋日收种时间跨度长,秋夜的星空下,全家人趁着月光拾红薯干,枯燥的劳作现场,被酒永显当成了亲子课堂。他给孩子们科普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生物、科学等。酒永显能说出很多种农作物被引进中国的时间及相关小故事,听到蛙叫蛩鸣,他会讲这些小动物的学名和习性。童年时的卫红,觉得父亲的大脑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干活时听着父亲的讲解既不累也不困!

2025-03-27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70147.html 1 兰河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