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把心中的故事留给社会
■王天瑞
退休后,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反反复复思考后,就要把心中的故事留给社会,于是立即转移阵地,由写新闻转为写小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涡流》,争取由国家出版社出版,供人们阅读。
他家住在西华县农村,中学毕业后,走上了民办小学教师的岗位。其间,因为写的一篇千字文小通讯在省报发表,他被借调到公社搞报道,不久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走进郑州大学读书。毕业后,“哪来哪去”,其民师岗位已有人顶替,只好回生产队当社员。当“分配工作”降临,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在高中和县教育局工作四年。又赶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政策下达,他被调到县委工作两年,1984年被调到地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
尤其在新闻科那十年,他当了六年科长,虽不是什么显赫要职,但在机关的运行系统中并非微不足道。他为了发现和捕捉有意义的信息,遍访机关和城乡,广泛与普通人交朋友。那个十来年,凡在地委机关工作过的人,没有不认识或不知道他的。大家发现了先进经验或先进人物,甚至有了什么困难或问题,以及角角落落的奇闻怪事,总愿向他述说。他知道的故事太多了。他成了消息灵通人士,成了“故事大王”。由于工作特殊,有时领导还让他列席地委常委会,带他下去调查研究,他的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了。就在调动工作的前半年,他在中央和省报发表8篇头条新闻,其中6篇配发了社论、评论或编者按语,引起了新闻界的轰动。
1995年,他被调入省报做处长工作,不久转任中央一媒体驻豫记者站站长。2015年,他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了。退休后,回想几十年走过的路,他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记录者,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真是亘古未见、历史空前,值得浓墨重彩地描绘抒写,那就写一部长篇小说《涡流》吧!
其实,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是容易的吗?
创作是要花费精力的,而他已是精力不济。如他所说:“也就在退休前,突发脑梗,跟‘阎王爷’打了一架,我侥幸逃脱。命是保住了,但还有‘小鬼’缠身,我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够呛。有段时间,快步走路,就心慌气喘。我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有种‘说走就走’的感觉。心想,若是不把想写的写出来,万一哪天‘走’了,会留下遗憾的。”
虽然来日并不方长,可他没有退缩,没有望而生畏。他想,如果按照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自己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心愿完全能够实现。
从头做起,砥砺前行。他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中蕴藏的故事,先梳理出来,形成文字,写出328篇或长或短的文章,约60万字。写着写着,他就写出了文学的感觉,也就更加坚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他虽然耍了几十年笔杆子,但要完成由记者到作家的转变,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漫长过程。他认为,过去读文学书,是出于爱好或消遣,并没有关注和研究创作问题。这一课尤其还要补上。于是,他就抓紧时间阅读《红楼梦》,研究《三国演义》,鉴赏《家》《春》《秋》,品味《平凡的世界》……他常常利用手机,在独自散步的路上,在夜晚入睡前半小时,坚持聆听说书。每日早晨,他还像学生上早自习那样,背诵古典诗词或古今散文名作,由此不断拓展文学创作的想像空间。
春暖花开的2016年春天,他在自己的陋室里郑重宣布,创作《涡流》。于是,他谢绝饭局、挂断电话、拒赴聚会,日夜鏖战,奋笔疾书。
他是一个耐得住寂寞、孤独、寒冷的人。寂寞、孤独、寒冷对他来说,如冰中取火更有力量,他被这力量推举着、挟裹着、燃烧着、奔跑着。不是吗?天才除了天赋之外,就是异乎寻常的刻苦。不是吗?只有具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忍耐,生命中具有意义的生活才会来临。
经过两年疾书,又经过三年润色,春暖花开的2021年春天,《涡流》终于完成了定稿。
《涡流》的主旨是明确的。它通过事业与爱情两条线索,讲述了知识分子李三毛在走上仕途前几年生活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而在他将要迈上仕途之际,因一起腐败案件遭到栽赃陷害,身不由己卷入巨大漩涡之中,人生跌入低谷,弄得家破人亡的故事。不过,生命的韧性又给李三毛浓烈的激情,继续前行。全书反映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深刻变化,展示了大平原上的新气象、新面貌。同时,作品还成功地描写了几位次要人物:翠姐的付出牺牲与生存困境,荷香一个弱女子想过安逸日子却事与愿违,市委书记马腾的不担当不作为,王铁山的狡猾奸诈,王河水的阴险毒辣……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
《涡流》,周口市把它列入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涡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李佩甫读后,写出推荐词:“……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幽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此作读来一波三折,爱恨交织,情节十分感人……”
《涡流》,全书51.4万字,202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作者李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