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学堂点亮“家门口”的精彩晚年

学员们练习大合唱。
□记者 姬慧洋 文/图
身着旗袍的银发模特自信走秀、萨克斯合奏旋律悠扬、太极扇课程中老人们动作行云流水……这里是周口老干部大学建业社区分校的日常课堂。自2023年10月挂牌以来,这所“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已成为该社区400余名老人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家园。
课程“量身定制” 激发银发潜能
“老年教育不仅要‘有课可上’,更要让课程‘对胃口’。”周口老干部大学建业社区分校校长朱士臣在接受采访时说,该分校成立之初便深入调研老年群体需求,结合社区资源开设了14门课程,涵盖艺术、健身、文化等多个领域。除声乐、书法、国画等传统课程外,模特走秀、太极扇、柔力球等特色课程也颇受欢迎。“许多老人年轻时因工作、家庭放弃爱好,如今在这里重拾梦想。”朱士臣说。
以健步走队为例,这支由60余名学员组成的队伍不仅每日晨练,还定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萨克斯班学员刘阿姨说:“以前觉得西洋乐器难学,现在有专业老师授课,我已经可以独自演奏《歌唱祖国》,特别有成就感!”
“下楼即课堂” 便捷服务托起幸福晚年
“从家步行3分钟就到教室,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72岁的声乐班学员王阿姨笑着展示她的课程表:周一学太极扇、周三练萨克斯、周五参加合唱团排练。这种“下楼即课堂”的便利性,正是该分校吸引老年人的关键。
据介绍,该分校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舞蹈室、书画室、多功能教室等标准化场地,针对高龄学员,课程还融入健康知识讲座和智能设备使用培训。下一步,该分校将积极和辖区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定期邀请在职大学老师到学校进行授课,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从“学员”到“主角” 银发力量反哺社区
该分校不仅为老年人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更通过“学以致用、反哺社会”的理念,将银发群体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动能”。该分校聚焦打造“银龄智库”品牌,让老年学员从课堂的“受益者”转变为社区的“建设者”。“文艺+”赋能,擦亮社区文化底色。按照“一社区一特色”文化建设要求,该分校学员组建了民俗艺术队、老年模特队等8支特色文艺团队,在社区文艺汇演中屡获好评,受到了群众的追捧。“志愿+”服务,激活基层治理末梢。30名太极拳班学员化身“文明劝导员”,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在社区主干道维持交通秩序。
“我们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平台,更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在这里,广大老年人不是被动养老,而是主动创造价值。”朱士臣说,下一步,他们还将进一步探索“以老助老”模式,邀请有特长的学员担任助教,进一步增强课堂活力。
着力打造老年教育“示范样本”
在建业社区分校,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琅琅书声与歌舞韵律,更是一种“年龄无界、终身成长”的生命力。当老人们身着练功服挥动太极扇,或手持萨克斯沉醉演奏时,他们展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或许正是老年教育的真谛——让每一位银发学员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正如学员们在周年庆典上朗诵的诗句:莫道桑榆晚,学堂正青春。这所“家门口”的大学,正以创新的姿态,书写着“银发族”的精彩答卷。
“老年教育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文昌街道一负责人表示,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他们通过“挖潜、扩容、提质”三步走策略,构建“家门口”老年教育服务体系。一方面,统筹辖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所(站)、养老机构等场所,着力打造完善“15分钟学习圈”;另一方面,引入高校师资、社会组织及退休专业人士,建立“银发人才库”,积极吸纳志愿者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此外,文昌街道积极将老年教育融入基层治理,老人不仅能学有所得,还能通过志愿服务、文艺展演等方式反哺社区,真正实现“老有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