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犁 耕耘希望(读书感悟)

《在希望的田野上》 何南 著
◇任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曾高度评价作家何南的创作是“以爱为基点的写作”,这一特质在何南儿童文学长篇新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展现得尤为充分。《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新时代儿童文学原创书系“童眸里的家乡”中的一部,作者的笔名“何南”,就是“河南”的谐音。这部书中,何南采用童年视角,以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式的笔法,对老家河南予以回望和致敬,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浇灌出动人的精神花朵。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作家海明威说,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即使在作品结束后也能让读者铭记在心。人物形象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贯穿全篇,而且能向读者传递作者的立场与情感,何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是如此。作品精心塑造的郝彤心老师形象堪称新时代教师的典范。“郝彤心”这一人物名字,绝不是作者何南随意起的,而是深思熟虑、寓意深远的。郝彤心是真正有情怀的好老师,寄托了作者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所有美好期许。“郝”是“好”的谐音,“彤心”是“童心”的谐音。郝彤心老师毕业于“希望小学”,对党和人民、对希望工程怀有感恩之心,献身乡村教育,无怨无悔,以德育人。郝彤心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无愧于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称号。正因为有千千万万郝彤心这样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我们国家的乡村教育才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如果我们说,郝彤心这样的优秀教师是共和国的脊梁,也是毫不过分的。
小说在描摹河南地域文化方面颇具匠心。如对“风语湖”的细致描绘,将地域特色融入叙事,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河南省,尤其周口市的读者应该对这个湖不陌生。不仅如此,何南还将世界、国家、省等不同等级的非遗项目融入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改变为读者诠释这些非遗的重要意义,既避免了生硬、令人生厌的植入,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家乡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希望的田野上》毫无疑问对河南省、周口市青少年读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像小说中人物艾郅埙所畅想的那样:“龙邑!龙邑!龙邑!加油!加油!加油!”将家乡传统文化向全国宣传开来。作品突破地域局限,对所有青少年读者的成长都会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种植根乡土又超越地域的叙事策略,使小说既成为河南文化的精神名片,又具有启迪全国青少年的普遍价值。
作为云南省中小学“好书相伴 快乐成长”推荐书目,这本书的教育价值已突破文本本身。它用故事构建认知,用情感唤醒共鸣,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人文关怀的种子。当郝彤心的故事化作课堂讨论、读书分享中的精神养分,当严夏夏的成长轨迹映照出乡村孩子的无限可能,这部作品就完成了从文学叙事到教育实践的升华。
《在希望的田野上》给人以温暖,也给人以希望,就如主人公严夏夏所说:“凝聚成一片爱的汪洋大海。”这样的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典范作品,寓教于乐,催人奋进,让人感动,真正能够以文化人,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通过交谈得知,何南为了写出这部小说,与云南晨光出版社的年轻编辑李彦池分别从北京和云南昆明专程来到河南采风,通过对包括信阳新县希望小学在内的多所学校进行实地采访,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去粗存精、升华凝练,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正是由于作者和编辑都不曾游离于生活场景之外,而是真正将身心化为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小说才真实,才不会与读者有疏离感;正是由于从采访开始,作者和编辑都付出了足够的激情,并经过时间与感情的千淘万漉,将激情化为温情,小说的人物生活场景和故事叙述场景才有了更让人乐于亲近、亟待走进的艺术魅力。在这部充满温情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强音,更触摸到了文学助力乡村教育的深层脉动。何南以笔为犁,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永不褪色的教育诗篇,这正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给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