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晚报 数字报

第02版: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88岁老翁历时5年创作

周口版“清明上河图”问世

2025-04-10
复制成功!

葛庆亚与他创作的《沙颍百里图卷》。

□记者 徐启峰 沈湛 文/图

本报讯 4月8日上午,周口市博物馆内,随着66米长卷《沙颍百里图卷》缓缓展开,88岁的老画家葛庆亚终于夙愿得偿——用画笔为周口留下一幅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

葛庆亚祖籍安徽,幼时随父亲落户周口,在此生活70余年,长期从事文艺工作,创作了大量描绘周口城市风貌的画作。

2020年,时年83岁的葛庆亚因身边故人渐逝,一生崇尚自由的他选择独居,为使晚年生活有所寄托,他决定创作一幅记录沙颍河两岸人文景观的长卷,这也是他年轻时的夙愿。

沙颍河是周口的母亲河,流经境内160多公里,沿岸名镇林立。为完成这幅巨作,他骑三轮车踏遍中心城区沙颍河两岸,远郊县域则由子女驾车陪同采风,沿途拍摄、速写积累素材,周口摄影家岳霄等人也提供了大量图片支持。

葛庆亚耗时3年完成底稿,又用一年勾墨线、一年上色,历时5年终成巨制。《沙颍百里图卷》西起西华逍遥镇,东至沈丘出界处,全长66米,画中人物、船只、树木、建筑形态各异,创作难度极大,对耄耋老人更是挑战。

创作期间,他每日上午伏案作画,下午外出观景。“2022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我身体大不如前,但始终告诫自己必须完成画作。”葛庆亚病后手部颤抖,无法悬腕,只得借助桌面稳定画笔,逐笔刻画,直至今年4月初方告完成。

4月8日,《沙颍百里图卷》首次完整亮相。葛庆亚坦言,因画案仅一米余长,创作时只能分段进行,虽整体构图了然于胸,但成卷效果仍令他期待。画卷展开时,沙颍河四季景致渐次呈现——为打破画面单调感,他分春、夏、秋、冬四章创作,季节更迭使画面层次更加分明。

尤为动人的是,画作在怀旧基调中跃动着生机:春节民俗热闹欢腾、端午龙舟竞渡捕鸭、夏日市民畅游河中……上千人物与民俗场景交织,堪称周口版“清明上河图”。

前来观展的亲友赞叹不已。“这幅画,还行吧。”葛庆亚谦逊自评。卷尾题跋道尽初衷:“一九四八年冬,淮海战役中,我由皖北来到豫东,喝颍河水七十余年,周口为第二故乡,与小城情感厚深。历时五年,二零二五年春完成此作。八十八岁老翁葛庆亚。”

周口,必将铭记这份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