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一直以为自己前世是一株兰,在《楚辞》中已沉寂两千余年,因对屈原大夫的“美政”理想念念不忘,故而转世为女子,以香草芷和兰为名。生于平民之家,尝尽人世冷暖,然自幼酷爱《三侠五义》,仰慕包拯,终通过一系列考试,成为一名法官,后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弹指一挥间,十二载光阴已逝。“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十年磨一剑,虽未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然剑之所向,唯愿乾坤清朗……庚子鼠年岁末,夜深人静之时,我以此为引子,纪实写下是年春天疫情期间查办的一起案件,题为《美人如玉剑如虹》。当然,这篇将近两万字的作品注定只是写给我自己,留作回忆,也是纪念。干干净净的文字,一如干干净净的人生,一如从未改变的信仰和初心。
那年,是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最后一年;那时,我刚到宣传部门工作。
光阴荏苒,倏忽又是数载。我已在法院工作二十年,记忆里所能有的不过是日子的琐碎和平淡。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不为功名利禄,不为富贵荣华。作为万千基层公务员中的一个,平凡如常人,如众生,如你我,只有踏踏实实地干,做一块方正守持的砖。
冬去或春来,初夏或暮秋,雨晨或星夜,偶尔也会唏嘘感慨。半生奔波劳碌,所得,手边上暂且留得住的,似乎只有这些发表过的文字。出书,是一时兴起,未承想,机缘巧合之下竟得偿所愿,由文字到运行,从设想到实现,由衷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选自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以来发表的历史人物系列作品。本职和写作,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回顾这些年,不管在哪一个岗位上,我都竭尽所能,用尽全力,直到无能为力,只因职责所在、使命使然。“文章合为时而著”,对我来说,干什么就写什么,顺理成章,思考、辨析、鞭挞、弘扬、表达、呈现,既是催促和召唤,也是奔赴和担当。忠奸和善恶、天理和国法、世道和人心,我以这些简简单单甚至稍显幼稚的文字,作为一路成长的印记。
读史明智,鉴古知今。文学是向上向善的,我写的,力求是阳光明媚的一面,尽管这阳光可能是从布满阴霾和雾障的历史缝隙中穿透而出的,因此,它更强烈、更炽热、更刺眼,如果说这些文字与别人的不一样,那一定是因为有我的信仰和信念在里面。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我一向自诩以屈原为师,写他的文章本应收入散文集中作为篇首,但因种种原因丢失,怎么也找不到了,殊为憾事。但他永远是我的光、空气、水,我是他生长于江淮泽畔的芷兰,他无尽地抚爱着我、滋养着我,让我摇曳、绽放、坚挺、独立,散发着馥郁的香气。
出世,如野鹤闲云,超然物外;入世,似江河奔涌,不畏艰险。性情恬淡如我,本该远离尘嚣,静若芷兰,自持一种诗性和典雅,然一入尘世无退路,回首过往,也会心疼那个不谙世事却凭着一腔热血勇往直前的自己,哪怕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惧不悔。对工作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常常无人理解,甚至还遭人误解,挺过来了才发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玉碎》中有句歌词:“总有一个心愿不能忘,总有一个热爱不能凉,总有一种激情长远留在心上。”人生在世,我做了自己,不是他人或替身,不是复制,不是傀儡和代言,一弱女子,虽不似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也非北方之佳人,却愿绝世而独立。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屈原大夫在《离骚》中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两千多年前屈子追求“美政”,今日之中国,天地辽远,江山如画,我愿追随之,做理想主义者,也是浪漫主义者,我既以屈子为人生与文化的高标,心中必有坚不可摧的信念;亦以香草和芷兰为配饰,永葆品行的端正和高洁。
人生岂可无书?读史书,我读到的是一个“正”字,是浩然正气,是以身殉志,是慷慨悲歌,这种感觉在读《宋史》《明史》时尤为强烈。而勇气、骨气、胆气、豪气,皆源于此,这才是支持我一路前行的力量所在。本书所写,正是这种浩然正气,它是先贤之光,是开启与创世的闪电,是英雄和大义,是举于高山之巅的文明烛照和薪火,是这春日蒸腾向上的力量。在其之下,小小而微弱的,是我藏在文字间的温情,是我嵌入时间中的仰慕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