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件大事儿。
在我的老家周口,饭点儿前后,大伙儿见了面,说闲话,开口总会说:吃罢没?直截了当。当然,吃罢也好,没吃也罢,哪怕是你肚子咕咕叫,也得打起精神,说,这不,刚吃罢。热情点儿的,耳朵尖,听到了你的肚子叫,便客气道:今儿别走了,上家去吧。你心一软,没有经得起让,跟着进了院子。嘿,主家锅里还真不一定下你的米。你还别说,这真不是农家的虚情假意,类似一问一答的场景,我打小就熟悉,大家伙儿相处得都不错呢!
大学刚毕业那年,我在信阳找了份工作,租住在一户农家。同院有个驻马店的,晚上往家里打电话:喝汤了呗?我问他,你们那里晚上都是喝汤的吗?这位伙计笑了笑,说,并不是喝汤,是一种寒暄,像是英语中的“Nice to meet you”。这样解释,我顿时明白了。再想一想,“喝汤了呗” 又好像很洋气的样子。
这户农家有个宝贝孙子,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幼儿园上学。有一天早上,房东大娘要送孙子去幼儿园,起晚了,做一顿丰盛的早餐似乎来不及了,但她有办法。打开天然气,添上一碗半自来水,不消三分钟,锅里的水咕嘟咕嘟翻了花,大娘迅速把方便面丢下去,水花一时给压下了,被撕开了的油料包、干菜包也跟了上来,锅里刹那间热闹了。孙子在一旁,一边揉着哭红了的眼睛,一边伸着头往锅里瞄。
不仅是方便面,早上吃热干面的信阳人,也大有人在。
我的胃不太好,这样的吃法,一时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我格外佩服这位小小年纪的孙子,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早饭能对我胃口的是米粥、咸菜,如果能隔三差五喝上一回胡辣汤,就再好不过了。
我们村里就有胡辣汤小店,来喝汤的多是干零活的,他们赶时间,饭量大,吃得又快又多。也有另类,坐在那里细嚼慢咽,有滋有味地享受早餐时光。
胡辣汤到了东莞,就有了某些变化。有一年出差,在那里待过几天,每天都是米饭米饭,吃得够够儿的。一天早上,我在街上转悠,看到一家卖胡辣汤的,便兴冲冲地钻进店里,要了一碗,不承想,一口下肚,味儿完全不对,像是中药,大煞风景。
这些年,也去过别的城市。在唐山,豆浆不是用杯子装,而是细长的塑料袋,攥在手里一股暖流一样。芥末作调料,天津人习以为常。泡馍,初到西安,最好先吃牛肉的,不然,你可能受不了那么大的膻气。
前天,单位一个同事送了一兜馒头,附带一瓶酱豆。馒头是杂粮做的,混合着五谷的香味,酱豆色泽金黄,咬一口蘸着酱豆的馒头,一下子出现一个月相来,像是上弦月。
古人说:民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吃,不仅是一件大事儿,还是一件需要慢慢参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