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瓦罐上哪去了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5-28 10:50

王天瑞

老查住进了新家,住进了二层小楼。冬日暖阳。村里的几位白胡子老头无所事事,就溜溜达达,不知不觉都溜达到了老查家的二层小楼上。大家聚到一起,亲热得很哪,便无拘无束、无的放矢地闲聊闲侃。聊着侃着,不知怎的,就扯到了瓦盆瓦罐上。 老安说,过去家家有、人人用的瓦盆瓦罐,这几年说没就没了,咋说消失就消失了呢,怪不怪!


不是吗?过去无论富家穷家,谁家没有瓦盆瓦罐哩,即使穷苦人家,也有三五个瓦盆啊,也有三五个瓦罐啊。用瓦盆盛米、盛面、 盛油、盛醋、盛水、盛饭、盛菜、盛汤……用瓦罐打水、腌菜、泡菜、养花……如今,你要想找一个瓦盆瓦罐,比找白头小小雀还难啊,别说一家没有,就是把黄村找遍,也不一定能找到。


瓦盆瓦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器具,我们的祖先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就已发明创造了它,并用它为自己的生存、生活、生产服务。唐代诗人杜甫在《少年行》中写道:“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子孙。”意思是说,不要嘲笑种田人家陈旧的陶制酒器老瓦盆,从长辈的爷爷至晚辈的儿孙都是用它盛酒的。


瓦盆,圆形,小底大口,也叫陶盆、泥盆。如果瓦盆在烧制时稍微刷点红釉,烧出来的红色盆又叫红盆。瓦盆的大小,按升、斗称谓,分为四个型号,即升子盆(1升盆)、3升盆、5升盆、大斗盆(10升盆)。1升的体积约盛4斤粮。10升为1斗。这样,升子盆可盛4斤粮,3升盆可盛12斤粮,5升盆可盛20斤粮,大斗盆可盛40斤粮。瓦盆,青灰色,原名叫盆,因为这种盆与老式瓦房上的小青瓦一样,都是用同样的窑和同样的方法烧制,于是,人们便在盆前加了个“瓦”字,叫它瓦盆。


瓦罐,也叫陶罐、泥罐。在烧制瓦盆的土窑里,同时烧制瓦罐。瓦罐与瓦盆土质相同,制作过程相同,烧制过程相同,只是形状不同而已。瓦罐,圆形,口稍小,腰围大。口外侧有两个对称的耳朵(或叫鼻子),可用绳子穿起来掂着走。


平时,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陶盆,什么是瓷盆,大都把这种盆叫成“陶瓷盆”。其实,陶盆和瓷盆是不一样的。 简单的理解,陶盆是用粘土烧制,质地较软,表面粗糙,容易裂破。在盆上用小刀一划,就能划出道道来。瓷盆,是用特定原料——高岭土烧制,质地细腻、坚硬,表面涂有釉层(有的内面也涂有釉层),釉层上大多还画有彩色的花鸟虫鱼或人物,制作精细,摸着光滑,看着雅致漂亮。


说起瓦盆瓦罐,老查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年轻的时候,曾给邻村一户人家当窑匠。他说,要烧瓦盆瓦罐,首先要和好泥。头天晚上,挖来粘土,土里不能有丝毫杂质,拢成一个中间洼、四周高的土堆,放上定量的水。次日晨, 水已洇干,土已湿透,就用铁锹左右翻掺,再用脚踏、用棍打、用锤砸,把泥和熟,然后放在旋转的轮盘上,利用盆模或罐模,做成泥盆或泥罐,放在大棚下阴干,准备上窑。


老查说,土窑像个蒙古包,中间空,周围用砖砌成墙,墙外封上土,小半截墙在地下,大半截墙在地上,窑顶略有收拢,高三四米,底部周长二十米。前有窑门,从窑门往里挖出烧火道,火道上横向铺着铁箅子,后有出烟道,直通窑顶。


老查说,当一切准备停当,就上窑。把阴干的泥盆泥罐按序摆放窑中,开始点火烧窑,直烧到一定时间,窑温高达1000摄氏度,再慢慢熄火。当火彻底熄灭后, 从窑顶普浇凉水,冷却、焖窑,将烧得通红通红的瓦盆瓦罐氧化成青灰色,才算大功告成。最后是出窑,把烧成的瓦盆瓦罐运到窑外。


老安说,那时候,他家是第一穷,没钱买盆买罐,需要盆和罐了,就用粮食换。有一次,他爹用豆子换来一个新瓦罐,他就高高兴兴去打水,还没有把水提到井沿,瓦罐碰住了井墙,乒嚓一声,瓦罐烂了,瓦片扑扑通通落到了井里。人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是新瓦罐打水一场空,回家挨了爹的一顿打。就这样,没瓦罐打水了, 每当吃水的时候,就端个瓦盆在井边等着, 等到有人来打水,请求人家帮打盆水。老安说,后来,还是老查偷偷送给他两个新瓦罐,他家才有了罐子用。


如今,没人再烧制瓦盆瓦罐了,没人再使用瓦盆瓦罐了, 只有寥寥的养花人还在用它养花。别看瓦盆瓦罐拙笨、粗糙,但透气性好、渗水性好,有利于花根生长发育,若论养花,比那光滑、漂亮、好看的瓷盆瓷罐、塑盆塑罐、铁盆铁罐、铝盆铝罐、不透钢盆不透钢罐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哩!


老生插话说,前天,他在清庄集上见到一个年轻人, 拿个小喇叭,吆喝说,他是个养花人,要买瓦盆瓦罐,谁卖?他吆喝半天,也没人搭话。


养花人说,这瓦盆瓦罐都上哪去了?


有人笑答,上博物馆去了。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