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渺miǎo
“渺”,异体为“淼”,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眇声。
“渺”,从水,形符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河流,表明“渺”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指水面辽阔。“眇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渺”字读音为“眇(miǎo)”;表意较为复杂,兹作细说。
“眇”为“少”“目”,俗说“眇一目”,意为少一目,指少了一只眼睛,后引申为两眼皆盲。“水”“眇”为“渺”,意为水面辽阔,眼睛起不到作用,看不到边。故“渺”的本义为极目看不到边际的辽阔水面。看不到边际,视觉迷迷茫茫、模模糊糊。故“渺”引申为“渺茫”,意为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如“音信渺茫”;又意为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如“前途渺茫”。异体字“淼”,从三水,“三”者,多也。故“淼”的本义为水势广大,辽阔无际。“淼漫”“淼茫”“淼淼”,皆指水面辽阔无际的样子。陶弘景《水仙赋》:“淼漫八海,汯汩九河。”郭璞《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沈约《法王寺碑》:“炎炎烈火,淼淼洪波。”引文中的“淼漫”“淼茫”“淼淼”,皆意水势辽远,看上去一片模糊。《说文解字新附》:“淼,大水也。或作渺。”《楚辞·九章·哀郢(yǐng)》:“当陵阳之焉至兮,渺南渡之焉如。”面对着陵阳,我该去向何处?南渡之后,我又该走向何方?这里的“渺”即为大水无边的意思。现代的成语“烟波浩渺”,其中的“渺”字也是水大的意思。
“渺”的词义由水大扩大为泛指一切的辽阔、广大。如清朝宋大业的《北征日记》:“一望平沙,渺无涯际。”这里的“渺”字,扩展指沙漠的辽阔。
“渺”字又由辽阔、广大引申为遥远。如唐代李峤《早发苦竹馆》:“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这里的“渺”,指路途的遥远。
“渺”,又由遥远引申为小,遥远的东西看上去总是小的。如苏轼名篇《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的一生像蜉蝣那样生命短促地寄托于天地之间,人在宇宙中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这里的“渺”,就是小的意思。“渺小”就是小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渺”由遥远还引申为因时空的遥远而模糊不清。如白居易《长恨歌》:“一别音容两渺茫。”
“渺”在“水大”之意上和“淼”字相通,如“浩渺”,也作“浩淼”;在“小”的意义上和“藐”字相通,如“藐小”,也作“渺小”;在“遥远”之意上,“渺”和“邈”相通,如“邈远”,也作“渺远”。
混hùn
“混”,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昆声。
“混”,从水,表明“混”的意思与水有关,指众水积聚汇合。“昆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混”字的读音为“昆(kūn)”,混、昆古为一音之转。表意较为复杂。“昆”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日”字,表示太阳;下面是个“比”字,古文字形体像两个倒写的人字,表示两人一起并肩,即并列、挨着,有共同、聚合之意。“水”(氵)“昆”为“混”,指很多水流聚汇在一起,故其本义为水势盛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众水汇流,必成汪洋。许慎《说文》:“混,丰流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汩乎混流,顺阿而下。”颜师古注:“混流,丰流也。”引文中的丰流、混流,皆谓盛大的水流。
“混”字,是一个多音多意字,至少为四音多意。其一读hùn,意为水势盛大,例见上文所列。读这个音时,还意为杂糅、掺杂、混合、杂乱之意。例如几种纤维混合在一起纺织,叫“混纺”;把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成是一个事物,叫“混为一谈”。郭沫若《我的童年》七:“我们好像吃了好几样酒,外来的绍酒、白玫瑰,四川的大麦、高粱,一样都吃了一点,吃得并不多,但因为是混成的原故,却早早醉了。”因为众水汇流,就失去了原有的清澈,变成了混浊之水,故“混”有“混浊”意。《玉篇·水部》:“混,混浊。”《文选·班固<引典>》:“肇命民主,五德初始,同草昧玄混之中。”李善注引蔡文姬之父蔡邕(yōng)曰:“混,犹混浊。”水过于混浊,就有些模糊不清,故“混”又有糊涂、混乱意。《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寻了钱又混用掉了,而今落得这一个收场。”《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那里来的这么个和尚,说了些混话,二爷就信了真。”糊涂、混乱之人,就容易蒙混、冒充,故“混”犹当“冒充”等意讲。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王麻子的刀剪得了群众的赞许,就有旺麻子等来混他的招牌。”“混”又由冒充引申为苟且过活、苟且谋取之意。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一章:“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混”又有密切相处之意。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十三回:“一年多来,他们算是混熟了。”
“混”字第二个读音为hún。读这个音时,“混”同“浑”,意为全、满。老舍《骆驼祥子》:“热望使他混身发颤。”“混”也是古时人名用字。《集韵·魂韵》:“汉有属国公孙昆邪,或作混。”
“混”字第三个读音为gǔn。“混混”同“滚滚”,水流不绝貌。《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焦循正义:“混,古音读袞(gǔn),俗字作滚。”《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下忽有清泉一泓,自石底溢而南出,其底中空,泉混混平吐,清冽鉴人眉宇。”
“混”字第四个读音为kūn,同“崑”。《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黄琮礼地。”汉郑玄注:“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陆德明释文本作“混”,曰:“混,又作崑,音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