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印发《关于小麦晚播的技术指导意见》 推行“四补一包”小麦晚播技术

来源:周道客户端 2021-10-12 11:50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张艳丽

受洪涝灾害和持续阴雨天气影响,我市大部分土壤湿度偏大、部分地区农田积水,致使小麦适期播种面临较大困难。10月12日,周口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小麦晚播的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做好晚播应对,落实“四补一包”晚播技术,确保既种得上又种得好,切实稳定麦播面积,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意见》指出,要因地分类施策,做好晚播应对。抢排明水争早播。对目前仍有积水的地块,预计播期较晚,要抓紧通过疏通沟渠、挖沟排水和机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积水,为尽早整地播种争取时间。若到“小雪”(11月22日)仍不能进行整地,要及早做好免耕播种准备。

排除暗水抢时播。对田间没有明水,但土壤水分处于饱和或过湿状态的地块,要结合开挖深沟,及时沥出耕层滞水,为农机进地作业、抢时播种创造条件。若到“立冬”(11月7日)仍不能翻耕整地,可采用旋耕方式,抢时播种。

晒田散墒适时播。对土壤偏湿、能够在适播期下限完成播种的地块,要利用晴好天气晒田散墒,待土壤墒情基本适宜时,抓紧机械腾茬、翻耕整地,抢时适期播种。要避免盲目抢耕抢种,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

《意见》要求落实关键措施,种好晚播小麦。科学选用品种,以种补晚。由于晚播小麦生育期缩短,生产中宜选用偏早熟品种,

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晚播地块要通过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秸秆不能机械粉碎还田地块,要及时收割移出,为散墒整地创造条件。积水时间长的地块,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适墒条件下必须进行深耕。

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不足,应适当增加播量。各地要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同时要适当浅播,播深以3~4厘米为宜,争取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

科学施足底肥,以肥补晚。晚播小麦应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对积水时间长的地块,要做好测土化验分析,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

推行包衣拌种,防控病虫。要坚持关口前移、防在前面,重点抓好杀菌剂、杀虫剂包衣拌种,指导农民科学选药用药,防止“白籽下地”。今年发生田间积水的地块,要普遍实行杀菌剂包衣拌种,确保小麦正常出苗、健壮生长;部分茎基腐病重发区,要实行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包衣、拌种,控制苗期发病,压低后期白穗。

小麦播种期间,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组织领导班子包县(市、区)进行工作指导,并派出4个小麦专家指导组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也将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电视广播、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大力宣传指导农民落实晚播小麦关键技术措施,切实提高麦播质量。②9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