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了,才知道有份工作干着多么幸福;外出打工,凭技术拿到工资,才意识到知识是多么重要;离退休后,多年因企业效益不好拿不到工资,现如今到银行打卡领钱时,老人们脸上绽开了花一样的笑容;辛勤打工一年的工资没有着落时,您可曾想过拿起手中的电话,拨打劳动保障战线的“110”……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通过扩大就业安民、社会保障助民等一系列举措,促使215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万多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责令改正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303起,追讨劳动者工资682万多元。一项项惠民政策得民心、顺民意,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使百姓走上幸福路
随着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岗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下岗了,生活不能停步。为了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我市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减免税费、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免费技能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造了宽松环境。
川汇区的赵师傅2007年失业后,由于年龄偏大,一直找不着合适的工作,生活极为拮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与有关部门协调,今年初,为其安排了交通协管员的岗位,既解决了其困难,还为其办理了各种社保,以便其退休时能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我这就业困难户,如果没有交通协管员这份工作,真不知以后怎样走出自我、面对生活!”7月18日,记者在他工作的路段见到他时,他如是说。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郭卫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指导思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与就业援助相结合。实施“一对一帮扶”,通过即时就业岗位扶持、公益性岗位援助、落实相关政策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因企业关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城镇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登记认定制度,做到“随时出现、随时认定、及时帮扶”。
同时还把扩大就业与促进创业相结合。今年年初,我市召开了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出台了推动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市委书记毛超峰多次对全民创业做出重要批示,对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活动,积极挖掘和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分层次培育创业主体,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抓好“贷、用、还”三个环节,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努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让更多的创业者得到资金扶持。把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相结合,在广开就业渠道的同时,做好现有就业岗位的稳定工作,认真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面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主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岗位,尽最大努力减少现有岗位的流失。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就业人员4375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585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含零就业家庭)7974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3%、70%、7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培训农村劳动力3369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8万人。全市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92万元,培训城镇失业人员780人,培训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1735人。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让百姓吃了“定心丸”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我市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努力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69岁的王群英便是社会保险扩面的受益者。去年7月,我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后,社区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登门向她讲解医保政策,并为她全家办理了参保缴费手续。她说:“我没有工作,以前有病只能自己扛,现在参加了全民医保,一年只缴100元钱就有了一份医疗保障,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了。”
今年以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抓住重点人群,以“家庭捆绑式”和学生参保为突破口,扩大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同时充分调动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把宣传动员、参保登记和组织缴费等基础工作做扎实,把惠及百姓民生的工程抓实抓好。
“近几年单位效益不好,上班时不能正常发工资,可退休后工资发放正常了,现在到银行领工资,非常方便。”市电厂一名退休职工提起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养老金53751万元、失业金2832万元,“两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同时还认真做好困难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工作。据了解,为妥善解决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我市出台了《周口市属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目前,全市有4100多名退休人员办理了参保缴费手续,同时还积极妥善地解决部分原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
原周口肉联厂退休工人王月兰是我市解决好“老工伤”问题的受益者。记者了解到,60多岁的王月兰,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工伤,造成肘关节以下截肢,属大部分护理等级。1993年之前,她每月的生活护理费51元,199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逐年调整,调整到每月生活护理费198元,今年又将生活护理费提高到240.93元。记者电话采访她时,她告诉记者,她的生活护理费的调整,说明党和政府时刻惦记着她的生活。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确认1至4级伤残100人,5至10级伤残260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通知要求,我市开始对伤残津贴等工伤保险待遇进行调整,适当向待遇水平较低人员倾斜,增加的资金将在本月底足额发放到位。
我市还把解决好“老工伤”问题作为要事来抓,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本人自愿、平稳过渡”的原则,把“老工伤”人员相关待遇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老工伤”人员待遇支付问题。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基层平台最贴近群众,是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前沿阵地。按照“六统一”要求,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电脑、电话等必需的办公设施。建立健全有关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等基础台账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在促进就业、劳务输出、规范用工和社会保险服务中的优势作用,促进劳动保障工作向基层延伸。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细化工作规程,明确工作要求,规范服务行为,将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成公共就业服务的基层窗口,为广大群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劳动保障服务。同时,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要求,年底前,全市要有40%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所)联入城域网,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联网,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劳动保障工作都是围绕“人”来开展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的目标,即搭建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平台,生发出既统一又丰富的业务应用系统,做到对城乡全体劳动者和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成果,就是要实现各项业务信息化,实现业务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办理,向社会提供各项业务的“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树立高效便民的部门形象……
以“三优三满意”为载体
让群众体验真情服务
七一社区居民张玉香说:“以前报销医药费,手续挺麻烦的,有时来回跑好几趟还领不到钱。现在跑一趟把手续交齐,他们审核好后,打电话通知领钱,跑两趟就把事办完了,切实减少了麻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劳动保障工作其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服务民生。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郭卫如是说。今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系统内开展了以“三优三满意”(三优,即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三满意,即企业满意、职工满意、群众满意)为载体的优质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创建活动,按照“有利群众了解、方便群众办事、便于群众监督”的宗旨,进一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改进服务手段,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培育群众至上理念,切实纠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让群众体验到真情服务,努力树立劳动保障部门为民、利民、便民的服务形象。
据悉,目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热线,已经开通试运行,将为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劳动保障政策发布和咨询、社保账户查询、就业信息发布、投诉举报受理等服务,标志着我市继劳动保障门户网站后,又增加了一个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