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达600多万亩,但是和基本实现机械化收割的小麦不同,截至目前,我市玉米机收水平在10%左右。是什么阻挡了玉米机械化收割的“脚步”?突破玉米机收瓶颈,还有多少“路”要走?
眼看着地里的玉米一天天长高,西华县农民张老汉心里有点着急。“再过几天玉米就该成熟了,可是合伙购买玉米收获机的事始终定不下来。”张老汉说。
张老汉所在的村子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目前,村里的小麦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而玉米却是以半机械化或者人工收获为主,或人工摘穗、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脱粒,或人工摘穗、人工砍秆、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脱粒。
张老汉说:“在我们这里,玉米机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年初,村里两个关系不错的乡亲合计着一起购买一台玉米收获机,但是真的要买了,大家又都犹豫了,有人说现在的玉米收获机技术不成熟,质量不过关;有人说机器买回来后,村里人不一定认,弄不好连本都赚不回来。”
张老汉发愁的是玉米收获机买还是不买,西华县西夏镇的农民韩老汉却在为玉米收获发愁。韩老汉家里有十几亩地,种的全是玉米,可是家里的劳动力却只有他们夫妻俩。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一个在北京上班,一个在几十公里外的市区上班。“收玉米的时间虽然相对宽裕,可是太累人,光是掰棒子就得十多天,剥皮又得十多天。过个秋收,能把人累个半死。要是岁数再大点,可干不了这活了。”韩老汉说。
据统计,我市自2003年开始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以来,虽然有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和近两年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是其发展步伐仍然十分缓慢。截至目前,我市玉米机收水平仍在10%左右,半机械化和人工仍是收获玉米的主要方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均口粮不断下降,饲料粮却在不断增加,而饲料粮首选作物是玉米。玉米机收水平的长期低下,不仅使农民无法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制约了玉米的生产和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另外,人工收获还使得不少地方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既污染环境又造成浪费。
据了解,人工收获一亩玉米至少需要2天,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一些农民只有雇人收玉米。目前,农村劳动力一天的工资最少要30元,这样一来,一亩玉米的收获成本最少在60元左右。如果不雇人,而由在外务工的农民返乡收玉米,来往的路费和误工的损失加起来,成本则更高。如果使用玉米收获机,20亩地的玉米,只要一台玉米收获机,就能在半天的时间内完成割玉米秆、掰玉米、去皮、秸秆还田等工作。
“当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许多人要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从事一些附加值更高、劳动力用得更多的生产,再加上小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减少、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农机化发展尤其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市农机局局长李兴华说,在小麦等作物收获环节已经解决的情况下,在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均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形势下,玉米机械化收获成了最后一片“处女地”,各地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玉米机收的问题上来,突破瓶颈,全面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
专家表示,要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就要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激励作用,调动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要提高玉米收获机的质量,加强收获机的售后服务,解除机手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培育、完善、规范玉米机收市场,吸引农民认识玉米收获机、使用玉米收获机;要推广农机农艺互动,一方面推动玉米的种植农艺逐步实现统一,以便于实现机械化,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开发满足特定地区需要的产品,设计、生产、推广适应特定行距的玉米联合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