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中下旬以来,近5万名河南周口市农民和近5000名周口干部陆续前往新疆采摘棉花。周口市委书记董光峰也出现在石河子市周口采棉农民中。日前,董光峰与记者谈及周口农民在新疆摘棉花时,仍然很兴奋。
从临时到稳定
新疆每年都需要大批季节性摘棉工,而周口是人口大市,农民有在应季赴新疆打工的传统。2003年3月周口市就派人进行前期联络,并组织党员干部随农民进疆,做好劳务服务工作。董光峰总结说,农民得到实惠,干部得到锻炼。
到10月底摘棉结束的两个月里,5万农民工至少将为周口带回5000万元的现金收入。这是“有序劳务输出”的第一个好处。
其次,“有序劳务输出”使习惯于小生产的农民经历了一次特殊的“大农业生产”教育,从未出过门、坐过火车的农村大嫂,也懂得了“社会分工”。
第三,“有序劳务输出”更使周口农工具有了良好的信誉。如石河子市就主动提出,能不能将目前的季节工逐步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农民工,两地县、乡、村之间对口建立起固定合作渠道和方式。
产业链“链”起中西部
周口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03年以来,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准备扩大自身奶牛养殖规模的周口,看中了新疆在畜牧、养殖领域的巨大优势。同时,他们发现,在农作物栽培领域,新疆则缺少成熟技术和劳动力。互补使周口已与石河子达成了畜牧养殖的合作意向,甚至连吐鲁番市也明确提出,由周口市政府协调组织农民承包当地闲置两年的蔬菜大棚。
经济技术合作“城市”
其实,“劳务输出”不仅输出了“周口模式”,还引出了不同经济区域城市间经济技术的稳定合作。9月22日,周口市已与石河子市签订了建立友好城市的协议。工业方面,周口市“莲花味精”派出技术力量对濒临倒闭的石河子味精厂进行考察;农业方面,除了棉花和蔬菜,石河子还有啤酒花等许多农作物需要外来采摘工;据悉,乌鲁木齐还需要10万建筑工人,周口市已准备先培训后“输出”……
“周口模式”完整的出现,已远远超出了它的初衷。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打开了中西部合作的思路。据测算,仅是包括周口农民在内的8万河南农民今年进新疆采棉,就可为河南省赚回1.3亿元的现金收入,可以使8万河南农民一次性脱贫,而新疆也将一改往年因缺少劳动力而失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