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书协、美协会员,郑州大学书法学系主任李放
本报记者 赵 晏 王朝辉
接到今年暑期到周口讲学的邀请,李放欣然应允。他告诉记者,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周口在丰厚的人文积淀之上成就了书画之乡是理所当然,自己早就想来周口游学,更重要的是,进行书法教学,推动书法教育,这也是他作为省教育厅推荐的河南中小学书法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的一份责任。
40年率真学习诗文书画
李放出身于书香门第,6岁时学写毛笔字。无论上小学还是初中,班级板报都是他展示自己书法的小天地。14岁那年,他被特招到潢川县文工团任演员兼舞台美工。这期间,他学会了唱“样板戏”,绘画作品入选过全省组织的专题美展。一路写,一路画,一路唱,李放成了当地的名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李放报考美术专业,却因文科成绩好意外地被录取到信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李放在高中教语文,回到家练书法,在当地成为名师的同时,在书法界也渐露头角。时任省书协副主席的庞白虹先生对他的书法十分欣赏,并根据李放率真开朗的秉性建议他改练苏轼书法,研究“尚意”书风,从中国文化传承中省悟中国书道之精华。这一建议,也奠定了李放书法发展的前期方向。
入欧阳中石门下专攻书法
200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李放一举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教授攻读美术学专业中国书法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他深得恩师欧阳中石的赏识。欧阳中石先生不仅就书法艺术本身对他把腕相传,更从书法文化方面引导他追根溯源,使他在三年内便拿出了一篇26万字的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后来此文由南方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苏轼书论的研究专著。
毕业后的李放,在书法艺术上渐成一体。资深书法评论家西中文认为,李放的书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全、精、雅。所谓“全”,是说他兼擅诸体,于楷、行、草、隶、篆皆有涉猎,而且都达到了相当的造诣。所谓“精”,是说他善于从各体各家的不同风格中挹其精华,融会贯通,陶冶熔铸,形成自己的风格。所谓“雅”,则是指其书作雅逸娴静,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醇厚和安详,不论对联还是大幅行草,不论魏楷还是篆隶,总能表现文人的超脱、飘逸、淡泊,而绝无刻意求工的匠气。
为书法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2013年11月7日,“郑州大学书法学专业师生作品展”开幕,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亲临祝贺,国内书法界大腕云集。“一个学校的书法作品展,如此阵容的开幕式还不多见。”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会长石品感慨地说。而这种风光的背后,是李放多年致力于书法艺术教育的孜孜不倦。
1989年,李放调到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兼任书法选修课。在他之前,商专没有艺术专业,他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创办了艺术设计专业,担任了商专第一届艺术教研室主任和艺术设计系主任。2007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李放作为河南艺术专业的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被重点引进到郑州大学。开始,学校建议他从事当时非常时髦的新闻广告专业,待遇优厚。但是,他立志于书法教育,主动要求到美术系任教以便创办书法学专业。2008年,他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他创办了河南省第一个专业书法研究机构——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2012年,郑州大学正式成立书法学系,李放成为郑州大学书法学系首任系主任。目前,他已培养了11名硕士生,今年又招收了书法方向的博士生。
“书法只是载体,文化才是灵魂。如果没有文化的根基,书法最终会流于技巧的卖弄,流于表演,流于商业化。”年过半百的李放依然激情。他说,书法之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中独领风骚,不在于它的表层艺术,而在于它本身承载着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他坦言自己的书法追求是:去除尘埃,还原本真。
李放,现任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书法学系主任、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是河南省艺术专业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郑州大学书法学专业的创始人。出版个人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合编教材多部,主持完成《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史展区布展文本》(国家重大课题子项目)的编制。学术专著《苏轼书法思想研究》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国家级书法专业最高奖)理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