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新闻
 
 
 
2014年7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白令海 进入北极圈
新华社记者 徐硙

  第六次北极考察

  经过11天的艰苦作业,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27日完成了白令海区域作业,生物、地质、大气等综合考察成果丰硕。“雪龙”号已进入北极圈,正式开始北冰洋考察作业。

  据考察队领队曲探宙介绍,“雪龙”号自7月11日从上海出发以来,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进入北冰洋,已经航行了4200多海里。在刚刚结束的白令海区域科考作业中,一共进行了37个站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大气等综合考察,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样品和观测资料。

  海底采泥研究海陆变迁

  “采泥”是采集海底沉积物的通俗说法。此次,考察队员在白令海区域的22个站位成功采到了深海沉积物,最深处达水下2200多米。

  白令海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北部是宽广的大陆架,南部是深达3000多米的深海盆。考察队此次主要进行西白令海陆坡和陆架区的沉积物采集,以期通过对白令海区域沉积物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该海域沉积物组成来源。

  “海底沉积物主要由泥沙、黏土、化石、海洋生物壳体等组成,记载着地球海陆变迁的历史信息。”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刘焱光队长说,不同水温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微体生物,如硅藻、放射虫、有孔虫等,研究海底沉积物中微体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合变化,可以了解到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

  “海底沉积速度极其缓慢,白令海区域每千年的沉积物厚度只有几厘米,北冰洋区域更加缓慢。”刘焱光介绍说,下一步北冰洋“采泥”作业将主要研究北冰洋海冰扩张历史以及北极气候变化的沉积记录。

  底栖拖网探寻海底世界

  白令海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洋生物“记录”着海洋环境的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也是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白令海区域的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员用“三角拖网”进行了16个站位的底栖生物拖网作业,平均每次都能打捞出上百公斤的“成果”。

  拖网一出水,考察队员就会围上前去,挑选出各自研究领域的“宝物”后,进行清洗、测量、拍照、样品留存。每逢打捞上来比较罕见的生物,大家都会兴奋异常。

  “此区域的底栖生物考察主要是为了研究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生物资源量,以期通过长期积累,探讨北极海洋动物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林俊辉博士说。

  进入北冰洋后,考察队将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域继续开展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海洋鱼类等海洋生态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点滴”海水揭示海洋奥秘

  在白令海区域10多天的作业当中,考察队员共进行了37次温盐深仪(CTD)观测和多层采水取样,37个站位的投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LADCP)观测和21个站位的湍流观测,获得了大量可靠观测数据。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郝锵博士26日在圣劳伦斯岛附近海域观测时,检测到海水出现极强的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这意味着该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非常独特,这在海洋观测中非常罕见。”郝锵表示,这可能与那里的鱼群分布等因素有关,但仍需要回国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白令海区域物理海洋研究主要侧重于陆架区水团分布特征和水体垂向微结构变化特征。”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李涛博士介绍说。

  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潘增弟说,进入北极圈后,考察队计划在北冰洋进行46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考察。“与白令海海域以海洋学调查为主不同,北冰洋的考察任务将主要涉及北极地区海洋、海冰、大气的综合考察,将一直持续到9月5日,工作量更重、任务也更加艰巨。”潘增弟说。

  新华社“雪龙”号7月28日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法制·医疗
   第04版:时事新闻
中宣部向社会发布“时代楷模”先进事迹
打造“编得牢、扎得紧、关得住”的制度笼子
图片新闻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改革评选工作
唐山大地震38周年 市民“哭墙”前祭亲人
图片新闻
湖北恩黔恩来高速百余座桥隧全线贯通
遗失声明
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业务发展
为权力入笼加把锁
穿越白令海 进入北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