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沙颍文艺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 光 供 养
——豫东历史文化点线面之十三
王少青 王婉今
刘佰玥 绘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暮夏,初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的苏轼,狂放的胸襟间塞满了一路的蝉噪,满眼林木的浓绿怎么也漫不过脑海中宫阙的朱红。这是他踏入仕途十多年来第一次被贬谪,第一次遇冷眼,第一次知道正直和才华在权力和阴谋面前的苍白无力。当年“一出夔门天地宽”的人生得意看来不过是未谙世事的年少轻狂。

  正是因为这若干的第一次,36岁的挫折感在以贬谪为仕宦生涯和人生履历主要标签的苏轼那里就显得甚是稀少了,其后17道圣谕或官文,让这位在多个文化艺术领域张弛自如的千古奇人,独独在动荡多变的政治格局里一路跌撞起伏。但此后无论是“乌台诗案”中的命悬一线,无论是琼岛风雨里的饥苦困顿,无论是漂泊迁徙中家人的离乱诀别,再也不曾让我们的诗人蹙眉顿足、太息落寞了。对人生际遇的适应与参悟,加之以通达不碍的个人秉性,让我们今天通读苏轼的诗文,几难寻找到怨艾的气息,而处处是真力弥漫、恣肆空灵。

  如果说这个之间有种转折,其地理坐标点就是陈州。

  苏轼是在出任杭州通判的路上,应其时任陈州州学教授的弟弟苏辙邀约,来的陈州。陈州地古,数千年间因自然和人力形成的环城湖,在宋时就已有近万亩的水面。湖中浮荷无际,堤上柳树成荫,更兼长风振衣,明月盈怀,让苏轼顿觉风尘尽洗、块垒几消。于是他息了鞍马,停下脚步,在陈州一住就是70多天。

  湖的西北角,绿柳红荷掩映之中有一块高地,原是苏辙常来读书的地方,苏氏兄弟就势筑台,建起了亭子,置了石几,这里便成了他们聚友阔论、读书吟诗的绝佳去处。湖光潋滟,群鹤排云,渔舟唱晚,秋水长天,在这样的环境里,苏轼只能读老庄之书,诵太白之章,参云水之变,以此与胸中积郁相冲消,胸怀越发澄澈。而兄弟间的手足情深,朋友相处的坦诚率意,更让苏轼深觉人生之足,而此外夫复何求。

  读书台上,无限湖光之中,苏轼重新认知了生命、认知了苦乐、认知了人之循道与文以载道、认知了所处的时代与宋王朝,这之后,他仍然积极入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被抛落,但始终通达。

  陈州的湖光,洗映苏轼为一智者。

  这里的读书台,几毁几复,终至颓败。1996年春,淮阳县大规模浚修万亩城湖,并拟重修苏子读书台,笔者看到设计效果图后,欣然为其撰写《苏子读书台重修记》。“……其人者贤,其文者质,其台者显,后人亦称读书台为‘苏子台’,或谓柳湖为‘苏湖’,历代加以修葺,遂成古陈一大胜迹。……(今天)广纳言,慎规划,巧构筑,终成气象。萍天苇地间,再现亭台;落霞孤鹜处,又闻书声。斯诚苏子之幸,古陈之幸,亦为斯文教化之幸也。”可惜受多种因素影响,读书台迟迟未能按照规划重获新生。当年的湖光守望了千年,何时再能映照当年般的文采风流?

  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重建,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泛滥的今天,犹需慎之又慎,要有历史的依据、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精神为原则,认真把握好哪些该办?该怎么办?哪些不该办?为什么不该办?把该办的办好,对于不该办的不能因为头脑发热或利益取舍而妄为。否则,决策者落笑柄倒不怕,那是无知的必然代价,而展现给后人的这个时代在精神追求方面的荒疏,就是难以抚平的疮疤了。曾喧嚣一时的所谓“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就很值得我们倒吸一口冷气。

  辞别陈州的湖水,苏轼这叶飘摇之舟径直驶入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在这里,苏轼有两大收获,一是他坚定地相信杭州是他前生居住的地方,二是他完成了自身智者与仁者的高度融合。苏轼因杭州而更加苏轼,杭州因苏轼而愈发天堂。

  通判的职责既单一又不是苏轼所好,所以他把更多的兴趣和时间投放到了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怀西湖寄晁美叔》)苏轼就在这深深浅浅之间,细细品味着西湖的灵性与禅意,回味着陈州柳湖的野逸与脱略。两处湖水,在他胸间漾出无尽波痕。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离别西湖15年了的东坡居士,领了知州的任命,再回杭州。这次他不仅在湖光美景中沉醉依旧,更是有足够的资格和手笔来做西湖的文章了。此时的西湖,由于多年未加清理,湖底上升,湖中出现了一片片的私田,所余不足六成的水面上,疯长着密密的杂草,百姓生活饮水、灌溉都已严重不足。苏轼即上奏章《乞开西湖状》,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随后他奔走集资,发领百姓以工代赈,亲临湖中设计指挥,将清挖出来的淤泥在湖中间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疏浚一新的西湖生机无限。“苏堤春晓”以它“十里长虹,焕成云锦”的韵致位列西湖十景之首。

  情牵黎庶,治任有方,杭州的湖光,折射苏轼为一仁者。

  襟怀博大,既有一粟又有沧海,既有蜉蝣又有日月,既有庙堂又有林泉,既有诗赋又有苍生,所以苏轼灵秀智慧而及于仙,磊落坦荡而近于愚。知子莫如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徒然慨叹:“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不注意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掩饰,在强权与刀锋面前仍然无所退藏,天性与气度赋予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却也成就了千古苏轼。“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后人的评价,足慰半生的无奈。

  陈州杭州,湖光依旧,何得供养,相与千秋。

  忘机会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淮阳新闻
   第05版:商水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广告
外忠内贤 晋文霸业的基石
咏菊(外一首)
题壶口瀑布
那一刻,
落叶纷飞(外二首)
秋夜
踩着寒露归来
湖 光 供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