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近三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嬗变之路
记者 张猛 通讯员 金国明 文/图
核心提示
访 谈
阳春三月,西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处处欣欣向荣。
近三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华县四个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建设“务实西华、和谐西华”和“全国争影响、全省争位次、全市争第一”的目标要求,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规模和档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良性发展,统筹兼顾,既重经济又重民生,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民生“双驱动”发展。
近三年来,富士康、美国福喜、西华鞋业轻工文化产业园、周口通用机场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但彻底改变了西华工业落后局面,还大大提升了该县的综合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从“三城联创”到“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了,乡村旧貌展新颜,群众幸福感指数逐年提高,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记者进企业听发展,逛县城看变化,访百姓聊民生,感受和记录西华近三年来的辉煌巨变,探寻西华依靠大项目引领带动大发展这步好棋的嬗变之路。
“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振兴西华
——访副市长、西华县委书记王田业
记者 张猛
近几年,西华县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辉煌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原本一个后进县,尤其是工业曾多年是全市的“老末”,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追赶跨越的,该县的发展思路又是怎样的?4月19日,在今年市两会召开期间,记者采访了副市长、西华县委书记王田业。
西华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的城市。但之前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工业经济连续多年发展缓慢,从而导致多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现象出现,让全县党员干部想干事却囊中羞涩,以至于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也与工业经济一样走走停停。
发展缓慢甚至滞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又如何振兴西华?王田业指出,几年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查不足找差距,我们准确找到西华发展的“木桶短板”——工业。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西华经济快速发展,首选必须确立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狠抓工业发展不放松。2013年,西华在“弯道超车”发展关键环节提出了“深化落实‘三个一’,努力打造务实西华、和谐西华”的发展思路。
王田业告诉记者,在“三个一”中,第一个“一”就是实施一个战略,即大力实施“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三机(鸡)”指的是大用、福喜集团的肉鸡,富士康的手机和周口通用机场的飞机,这“三机(鸡)”又分别代表西华县的一、二、三产业。以富士康实训基地带动富裕劳动力就地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以美国福喜集团西华熟食加工基地带动畜牧养殖、生态有机种植为特色的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发展,以周口通用机场产业基地带动文化休闲旅游观光、飞行员培训、飞机制造、航空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局面,促进西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回顾西华近几年发展历程,和今天取得发展辉煌成就,实践证明了该县几年前开始大力实施的“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不但找准了多年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而且发展思路和方向符合西华县情,契合该县实际。王田业欣慰地告诉记者,目前,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引擎。
王田业表示,未来几年内,西华仍持续以项目建设统揽发展全局,把项目作为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把大招商、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持之以恒,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在“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西华县进入全省先进县市行列。
工业:引领经济驶入快车道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是我省县级产业集聚区中发展又快又好的一个样本,被评选为“2012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日前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将规划面积扩展到16.9平方公里。“七路一桥”相继竣工,电、气、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城融合逐渐实现无缝对接。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五横四纵”的交通格局,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并与县城、淮阳、川汇区等周边区域逐步实现对接和衔接,初步实现了以城促产、产城互促、良性发展的局面,被评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培育基地”。
富士康西华实训基地是西华县招来的第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该项目一期工程从落户到厂房改造、设备安装,再到投产只用了58天时间,创下了“西华速度”。二期工程东厂区,从土建到投产也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在富士康实训基地南不远处,马路西侧是大用福喜肉鸡产业化项目,在它的对面就是该县通过产业招商招来的第二个世界500强企业——河南福喜西华熟食加工基地。
在这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多年来,西华大用肉鸡养殖项目发展势头强进,该县又是畜牧大县。县委、县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围绕产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功将美国福喜引进,在此建立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高端的熟食加工基地,大用将肉鸡屠宰后直接就可以送到对面福喜车间进行生产加工。
可几年前,就连当时西华县的领导都感到工业这块难以启齿。该县一位老领导说,回顾近20年来工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年前几乎没什么工业;第二个阶段,10年前只有一些小企业,,没什么发展潜力和代表性;第三阶段是近几年来通过大项目引领带动,全县经济社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这个阶段。
“‘豆芽筐、兔子枪、大刀片、变电站’就是当时西华工业的代名词。”这位老领导用一个当时在西华街坊广为人知的段子,概述了当时该县工业发展状况。
这位老领导回忆说,这个“段子”正是当时西华工业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工业一直是该县发展中的“木桶短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一度拖了全市的后腿,被称之为全市工业“锅底”。
怎样才能让西华甩掉全市工业黑“锅底”?2012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大胆迈出了艰难而成功的关键一步。县委把当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全面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工作,希望通过大项目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三年来,西华大力实施“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工业兴县领导组组长,实行县处级领导分包项目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
富士康西华实训基地一位负责人评价说:“这里不但发展软硬环境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而且县委、县政府对企业发展的需求是有求必应,发展中遇到困难,县里领导会很快回应并及时拿出解决办法。”
在近几年省、市产业集聚区观摩评比中,该县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第一名”、“全省发展十快产业集聚区第一名”,被授予“河南省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集聚区”称号。在2011年全省108个县县域经济排名中,该县排名是第106位,倒数第三。到2013年底,该县在全省综合排名中已跃升至第64位,摆脱了落后局面。从此,西华彻底甩掉了全市工业“锅底”帽子,工业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3年,西华全县上下按照县委提出的“全国争影响、全省争位次、全市争第一”的工作要求和“逢先必争、逢奖必得、逢冠必夺”的奋斗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为,持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继续把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奋力赶超。在“弯道超车”发展关键环节,该县又提出了“深化落实‘三个一’,努力打造务实西华、和谐西华”的发展思路。
西华近三年来的发展变化,令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感到振奋和备受鼓舞。通过大力实施“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推动了“三产”齐动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三机(鸡)” 兴县发展模式,补足了西华发展工业短板,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西华县在发展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继续抓好经济工作,又重视改善民生。在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开始着手在改善民生工作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民生“双驱动”发展。
经济民生“双驱动”发展受益者最终是西华广大群众,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2014年3月初,昆山办事处有一段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辖区居民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县城管局。县长林鸿嘉听了县城管部门负责人的汇报后,当即就带着有关人员到群众反映的路段实地查看了解情况,现场办公,当即要求相关部门用最短时间彻底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两周后,城管部门就组织人员完成全段下水道清淤工作。辖区居民高令等特地将一面印有“情系群众 为民排忧”字样的锦旗送到县城管局,以表谢意。
自去年以来,城市管理部门陆续对箕城路、富华路、逍遥路、幸福路等3万平方米路面损坏的城区主干道路进行全面整修,并对年久失修的皂角树广场进行改建。去年一年,在财政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该县共投入约900万元,用于解决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清淤、修路只是西华县注重民生,关注民生,用实际行动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将2013年确立为“城市建设管理年”是该县继“项目建设年”后,全面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该县城市建设史上一次大手笔,更是县委、县政府重视民生工作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西华迫切需要一个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环境来提升综合综合软实力。为此,该县听民声、请专家将主城区重新规划出五大功能区,县城规划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目前,县城已经初步形成东部产业集聚区、南部行政新区、西部专业园区、北部教育园区、中部商业居住区的五大功能布局。
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近三年来,该县相继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成了城区主次干道的重新修建,小街小巷硬化,人行道的整修、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200多项。
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将日益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 提起西华这几年的变化,家住女娲广场附近的市民李雷说:“这几年县城变化的确不小,以前整个县城连个公厕都没有,如今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县委、县政府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注重开发改造,以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以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不断开发改造;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点,解决资金瓶颈,相继开工建设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建设等,规划建设总规模达到130余万平方米,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让更多的外来务工者劳有所得、居有定所。
一串串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钥匙交到老百姓手中,让中低收入人群能买得起房;一座座高档小区拔地而起,让西华城市品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城市建设中,该县既重建又重管,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管理,努力打造一个文明新城。去年7月该县启动实施了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为主的“三城联创”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该县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县”。
在西华县城变得越来越靓丽的同时,全县乡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从2014年9月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工作,县委、县政府把省市“美丽乡村·清洁家园”专项行动升华为“美丽乡村”常规工作,常期开展下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美丽乡村建设为我们致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提供了动力。”县长林鸿嘉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个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摔打磨练干部的重要舞台;是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老百姓美好生活愿望的有效路径;也是一次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意识,培养他们发展农村经济本领,找准定位的良好契机。
理念提升了、站位提高了、目标提准了、精神提振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深入基层,带头到联系乡镇和试点村走访调研,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县处级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县乡村两级干部自觉融入,主动参与,营造氛围,落实责任,集中攻坚,为“美丽乡村”工作汇集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实践证明,西华县开展的“美丽乡村”工作,是一次转变作风锤炼干部提升能力的新尝试,是一次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创建的新实践,是一次破解农村工作难题的成功探索,是一次群众满意干部振奋城乡发展的新作为,是西华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西华县城环境变得更美了,街道变得更畅了。“美丽乡村”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全县人民的幸福感指数不断上升。
“我们将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长期持续开展下去,持之以恒地以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服务群众、锤炼干部、加快城乡发展的创新之路,让全县干部受锻炼、环境更美丽、人民更幸福!”林鸿嘉表示,西华在注重工业经济良性平稳发展的同时,今后会继续不断加大城乡建设和管理力度,力争用3到5年时间把西华建设管理成环境优美、舒适宜居、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交通:陆水空凸显区位优势
近几年,西华县招商引进的这些大项目好项目不但引领该县工业经济在短期内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同时还给西华交通事业带来有史以来发展好机遇、好势头。
西华南邻周口市区,西靠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南依漯界铁路和南洛高速,大广、周商、永登三条高速穿境而过,原本交通网络就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而富士康西华实训基地、美国福喜熟食加工基地和河南鞋业轻工文化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该县落地再次助推西华交通进一步大发展。
为服务西华这些招商引资项目,培植它们不断发展壮大,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扶持下,周口通用机场、新周高速等交通大项目应运而生。
目前,进出站口在西华境内的新周(新郑国际机场至周口)高速正在紧张施工,预计2015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届时,驾车从周口到新郑机场只需45分钟,大大缩短了周口与郑州的空间距离。于去年竣工通车的周西快速通道,进一步将西华融入周口中心城区。 尤其是周口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将西华的交通从陆地高速升级至空中高速。
此外,周口至漯河沙河航运项目将来途径西华,以及郑合高铁线也即将在西华境内设站,这些交通大项目将西华逐步融入郑州“一小时经济圈”,密切了与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联系,形成了陆水空综合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这已成为西华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软实力,对西华发展乃至周口崛起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集聚助推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西华县农业也与该县的工业、交通齐头并进发展,从传统农区迈向现代农业强县。
县委、县政府在推动“三区”联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粮食生产责任落实,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中心,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产量连续10年丰产增收。
西华在绝不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的前提下,着力夯实农业基础,继续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这篇文章,注重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初具规模的优质杂果、无公害蔬菜、优质畜产品、优质食用菌、优质花卉苗木,做大做强五大生产基地。实施农业现代化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倡导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个,流转土地15.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38家。
几年来,西华县立足资源优势,注重培育以福喜集团、大用集团和牧原集团为龙头的畜牧产业集群,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西华畜牧业将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全省畜牧养殖大县向全省畜牧养殖加工强县的巨大转变。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市委书记徐光和副市长、西华县委书记王田业陪同下到西华县产业集聚区视察
县长林鸿嘉在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察看城市建设
着力打造百亿级临空经济实验区
——访西华县长林鸿嘉
记者 张猛
周口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已经可以组装生产飞机了。4月17日,停放在机场航展大厅里的3架崭新小型飞机吸引附近许多群众前来参观。据介绍,这几架飞机是不久前在这里组装完成的,并成功试飞,这标志着周口通用机场飞机制造已正式投产运营。
“周口通用开始量产飞机意味着西华强力打造的百亿级临空经济实验区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4月19日,在参加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的西华县代表团分团讨论休息期间,县长林鸿嘉谈及该项目如是说。
周口通用机场建设项目位于西华县皮营乡境内。据介绍,机场跑道设计长800米、宽30米,配套建设机场综合楼、机库、维修中心等设施,满足5家通用航空企业30架以上小飞机的停放、地面飞行服务及维护等功能需求,项目还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服务站及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工期5年。其中一期建设起飞、降落地带,新建机场综合楼、机库、维修中心等设施,至少能满足5家通用航空企业30架以上小飞机同时停放、地面飞行服务及维护功能等。
4月17日,记者在周口通用机场一期工程建设现场看到,航展大厅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配套设施正在有序施工。林鸿嘉告诉记者,负责组装生产飞机的是河南乔治海茵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西华在周口通用机场选址确定在该县境内后,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业务包括低空领域小型飞机、飞行器生产制造项目,主要组装生产CH型号系列小型飞机。自3月中旬,该项目已开始组装生产飞机,目前已经生产出多架飞机,并成功试飞。该系列飞机用途广,可经过改装后用于农药喷洒、航拍等,每架裸机售价180至200万元不等。目前机场已拥有20名技术人员在,不久后将进行量产,前期一年大约可达到年产100架小型飞机。
林鸿嘉说,周口通用机场项目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业务主要涉及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应急救援、空中巡查、商务包机、航空摄影、防林护林、喷洒农药等方面。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与新郑国际机场的辐射和对接,将周口尤其是西华主动融入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不但填补了郑州、武汉、合肥中部三市间的机场空缺,而且将成为助推西华乃至周口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林鸿嘉表示,西华将以建设郑州航空港重要配套物流港为目标,全面推进临空经济实验区建设。完成1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实验区规划编制和机构设置报批工作,完成飞行区、航站区、停机坪等主体工程建设,乔治海茵茨飞机制造实现年产100架通用飞机生产能力。另外,加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航空航天企业的沟通联系,集聚更多临空经济产业,着力打造百亿级临空经济实验区。
短 评
西华明天会更美好
张猛
西华县通过大力实施“三机(鸡)兴县”发展战略,靠大项目辐射带动这步好棋,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工业经济落后局面。在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改善民生,让全县百姓切实共享发展成果。
工业迸发活力,交通换挡提速,农业迈向强县,家园展露新姿,百姓安居乐业,综合优势凸显。西华县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齐头并进、又快又好发展的嬗变之路。
看发展变化,西华已今非昔比;展望未来,西华百业俱兴正崛起!如今西华发展势头良好,令人振奋,全县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再看全县上下领导干部那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令社会各界为之称赞。我们深信,只要全县领导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西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周口通用机场飞机装备师正在调试刚刚生产出来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