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志愿者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天津打拼的周口商人中,有一位靠饺子起家的大厨谢文化,不仅自己办了食品厂,还组建了一支车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3月中旬,“出彩周口人”专访组在天津津南区庆龙民生食品厂见到了这位“饺子大王”,一位豪爽的中年人。与此次天津之行我们见到的诸多成功商人不太一样,他的办公室布置得很朴素,桌椅沙发油漆斑驳,看上去很有年份。他用一个铝水壶泡上叶片很大的“铁观音”,拿出一摞纸杯,热情地招呼:“喝水,喝水。”显得不拘小节,我们的采访就在这样随性的氛围中开始。
做厨师,客人都点“谢师傅的饺子”
20年前,18岁的谢文化初中毕业后,离开老家鹿邑县张店乡东谢楼村,带着向别人借来的40元钱和一床被子,来到了天津打工。
在天津为了谋生,谢文化到南开区一处蔬菜批发市场买了一些蔬菜,到路边贩卖。后来经过老乡介绍,谢文化到一家饭店做刷碗工。谢文化为人实在,干活利索,学东西也快,饭店厨师对这个年轻人照顾有加,教他学做菜。谢文化很快入门,厨艺突飞猛进。
一年多后,谢文化学成出师,到塘沽区一家大酒店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厨师。在这家饭店,谢文化的厨艺得到客人的赏识,冷热素荤样样拿得出手,更令人叫绝的是他包的饺子,皮薄馅大,汤汁浓郁,鲜香可口。因此,很多客人慕名而来,饭店每天爆满,几乎是每桌必点“谢师傅的饺子”。
谢文化的饺子为什么这样好吃?他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那时候,他曾经骑着单车遍访名师,集采诸家之长,对饺子这个再也普通不过的主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以猪肉白菜馅这个最常见的品种来说,冬季白菜水分大,味道鲜美,在馅中的比例可以大些,夏季白菜水分少,用多了会发苦,就少用点;调馅时要适当放点糖,这样汤汁更为鲜美……
掌握了这样一套“秘技”,谢文化的饺子脱颖而出也就是必然了。由此让人联想起畅销全球的“可口可乐”,其主要配料是公开的,包括糖、碳酸水、焦糖、磷酸、咖啡因、古柯叶等,其他竞争对手也这样做,但可口可乐的核心技术却是占不到1%的神秘配料——“7X商品”,这个配方一直密封在银行里,是可口可乐的压箱之宝。谢文化饺子中的“7X商品”是什么?他笑着说:“都是些小改进,最关键的是用良心做食品,民以食为天嘛,态度要正,材料要真,就能包出好饺子。”
开小厂,经历风雨终见彩虹
自己的饺子这么受欢迎,让谢文化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个手工饺子坊,可能会累点,但这是自己的事业。他向酒店经理提出辞职,经理极力挽留,说:“谢师傅,你要是嫌工资低,咱们可以商量,你随便要。”
谢文化去意已决,他对经理说:“不是工钱多少的事,是我自己想做点事,如果我去别的饭店上班,那是我不够朋友。”
离开大酒店,谢文化开始自主创业,他向别人借了500元钱,买了一个二手冰柜和一辆旧自行车。第一次卖饺子,他精心配好馅,包了五六斤饺子,骑上自行车到一家小饭店推销。饭店老板对他的饺子不相信,说:“我们进的都是正规大厂的产品,来路不明的食品我们不敢用。”
谢文化说:“我借你们的锅煮一下饺子 ,你尝尝再说。”一锅饺子煮好吃罢,饭店老板说:“明天起,你给我多备点货。”
就这样,谢文化一家一家进店推销,饺子打开了销路。他的饺子味道好,口碑相传,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来越红火。
靠单干起家,谢文化也经历了很多艰难,让他最难忘的有两件事。一是有次他和妻子买食材回家,下起了大雨,来到江边坐轮渡时发现钱不够了,他请求免费载他们一次,船资不过2元钱。售票员说:“我不认识你们,这样做违反规定。”谢文化一想也是,不能让人家为难,就和妻子骑车多绕六七公里,过海门大桥回家。“多亏我们年轻身子骨壮,不然非淋出病来。”
还有2000年冬天的一天,天津下起大雪。谢文化像往常一样到各个饭店送完货,又去菜市场买了一车蔬菜才回家。他骑的三轮车经过海门大桥时出了状况,发动机熄火。迎着风雪,谢文化推着沉重的三轮车走上海门大桥,他的外衣被雪淋透,内衣被汗水浸透,里面两层都是水,好不难受。
他回到家换衣服的时候,被岳父母看到,老人心疼地说:“咱们不干了,回家也饿不着,不能在外面受这个罪。”
但是谢文化干劲正大,2000年他每天能卖几百斤饺子,一年挣了4万块钱,而在家乡一年能挣三四千就已不错了。“那年年底,我买了辆天津大发,是我们村第一个有车的人,有好几年没回老家,但有了车觉得要回去一趟了。”谢文化嘿嘿一笑,“现在我们公司卖饺子送货的车有几十辆了,却没有了那时的虚荣心。”
2005年,谢文化生产的饺子已经在天津市卖出了名气,当地技术监督局负责人找到谢文化,帮助他成立庆龙民生食品有限公司,并办理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扩大经营规模。有了正规的工厂,谢文化的业务量扩张更加迅速,其生产的速冻水饺以天津市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如今在北京、唐山、沈阳、德州、保定、石家庄等多地均有代理商。“按综合能力,庆龙民生食品厂在天津能排在第三,但是单论饺子,我们是数一数二的。”谢文化自信地说,目前天津市大约有30%的饭店、食堂的速冻水饺是他供应的,每天销量达15吨。
现在谢文化已不再亲自动手包饺子,但每批饺子出来样品后,他必须亲自品尝。在他的工厂里有个电磁炉专门煮饺子,谢文化说这是他们的质检室,“我做饺子这么多年,只要是在工厂里,每天都要尝尝我们自己生产的饺子,味道不好就要查找原因迅速改进,直到煮出我满意的饺子。”
谋做大,寻求多样化发展
随着食品行业竞争的加剧,谢文化的水饺厂也受到冲击。“我们以前是以手工水饺起家,最多时厂里有200多名工人包饺子,但是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实在难以承受,不得已上生产线,实现机械化操作。”谢文化无奈地说,上一批机械就得裁一部分人,现在厂里只有40多人,但是为了生存,也没办法。即使这样,一吨水饺也就赚二三百块钱,利润相当微薄。
食品生意如此难做,谢文化也另想了一些出路,他在山西组建一个车队,有各种大型机械车辆十多辆,已成为他目前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他又怀着“搞搞看”的态度,做了一个银饰品店,效益尚可。但他最大的心思还在食品厂里,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准备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在生产速冻水饺的基础上,增加汤圆、粽子、扣肉等产品,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
“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靠单一品种真的太难了。”谢文化说,“我以前当厨师,做扣肉是我的强项,前不久,我试着做了一批扣肉,送到饭店里去,反馈很好。”
采访结束,谢文化热情地请家乡客人到饭店吃饭,上车时他特意安排司机说:“多带几袋水饺,让家乡人尝尝。”结果那天中午,他拿的8袋水饺被一扫而光,我们看着桌上一堆饭菜,再难下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