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已结束,颗粒尽归仓。秸秆哪里去?各地探索中。
6月13日,淮阳县黄集乡收割后的麦田里,一个个麦秸捆均匀地立在田间,丝毫没有影响农民抢种浇水。很快,麦秸捆被装到车上,码得很高。顺着乡间公路,一台台秸秆车从四面八方驶向位于黄集境内的河南浦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里就是秸秆的终点站。
走进公司200亩大的院子,4个七八米高的大麦秸垛最显眼。公司董事长叫李金鑫,黄集乡后家村人。他正指挥工人加快速度把田里的麦秸捆运回来。据悉,麦收开始后,公司的9台新型机器日夜不停,到收割后的麦田免费打捆;几十辆农业车、平板车穿梭田间运输秸秆。李金鑫聘请帮忙的百余人,每人每天工资150元,一天一结。从6月5日到6月12日,已有2万多亩麦田的秸秆被运回公司,尚有2万多亩的秸秆正在装运。
一个人,一个团队,竟为四五万亩秸秆找到归宿。黄集乡党委书记樊杰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字:全乡6万亩小麦,约有一半被李金鑫运走。前几日,曾有农民排队等候打捆,以便及时清理麦田种秋施肥。
这些多秸秆怎么处理?李金鑫领我们来到一个宽敞的工棚,一组大型机器静立着。这组机器是揉丝机,1小时能处理10吨秸秆。盯着机器,我们看不出特别之处。李金鑫介绍,这台机器是聘请专家专门设计的,能把秸秆揉成细丝。
秸秆揉丝后干什么?李金鑫让人打开2个密封很好的塑料袋,里面是用玉米秆揉制成的牛羊饲料。去年秋季,李金鑫用揉丝机加工500多吨玉米秆。由于加入了特殊生物发酵,秸秆饲料很受欢迎,内蒙古、山东的养殖户纷纷订货。在去年成功的基础上,今年麦收前,李金鑫决定全力收贮麦秸。再过几天,机器一响,秸秆变废为宝。原来,这台揉丝机就是秸秆终结者。
小小秸秆变成饲料,并不是稀罕事。李金鑫敢在秸秆上大做文章,关键还是他握有综合利用秸秆的核心配方。2013年,他出资400多万元,聘请多位专家在郑州进行秸秆综合利用试验,历时8个月最终成功,将秸秆转化为生物有机饲料、有机肥、木糖等。如今,来自上海的科技专家丁开余长期驻守公司。
一车车秸秆源源不断地运到公司,看到“秸秆山”快速长高,李金鑫仍嫌进度不快。他已构思好明年麦收时的计划,多购打捆机,继续扩大“秸秆团队”,让更多秸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