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2016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口市“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婆婆”评选结果揭晓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经市评选活动组委会研究决定,授予马云、马玉玲等20名同志周口市“乡村好媳妇”,王凤英、王秀云等20名同志为周口市“乡村好婆婆”称号,并予以通报表彰。

  请各县(市、区、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学习40位同志的典型事迹,引导农村妇女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积极参与文明家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文明乡风,在全市范围内有效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形成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的生动局面,凝聚起实现周口崛起富民强市的强大合力,让周口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原出彩中做出更大贡献。

  周口市“乡村好媳妇”

  “乡村好婆婆”评选活动组委会               2015年12月24日

  编者按: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广大农村妇女在文明家庭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她们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今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广播电视台联合启动了周口市“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婆婆”评选活动。各县(市、区、场)经过逐级遴选、层层审核,分别向周口市“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婆婆”评选活动组委会推荐了候选人。近日,经市评选活动组委会召开评选会议,按照群众公认、事迹突出、社会影响面广的原则,组织评选出周口市“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婆婆”各20名。现刊登她们的主要事迹简介(以姓氏笔画为序),以飨读者。

  周口市“乡村好媳妇”

  主要事迹简介

  

  A1.马云,女,汉族,1963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沈丘县卞路口乡刘庄行政村村民。

  走进刘庄村,只要提起马云,乡亲们就会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她赞不绝口。婆婆年老多病,一直由她无怨无悔地细心照顾;丈夫不幸遭遇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活基本靠她一人。她忙完家里忙家外,照顾好老人,照看小孩,还要安慰心情不好的丈夫。到了农忙季节,她更是忙得不分白天黑夜。面对如此繁重的家庭重担,她从未想过退缩,也从没有说过让家人不开心的话。所有的艰难,都一个人藏在心里,用柔弱的双肩撑起家庭一片蓝天。

  A2.马玉玲,女,汉族,1966年10月出生,高中文化,沈丘县刘庄店镇李老家行政村前老家村村民。

  因婆婆常年有病卧床,她把伺候婆婆的任务都揽了过来。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给婆婆端洗脸水,洗头洗脚,擦屎端尿,洗衣擦背,毫无怨言。她还从娘家借钱,给婆婆吃药打针看病,从不嫌弃,带动方圆十几里妇女效仿。她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费请女德专家施柳贞为乡亲宣传女子八德,孩子在文昌中学上学,又组织学生家长一起学习传统国学,带动了一批批妇女学习国学传统文化,被乡亲们公认为“咱家的好媳妇”。 

  A3.马瑞,女,汉族,1965年12月出生,高中文化,项城市高寺镇油坊村村民。

  20多年来,她和公婆一起生活,现在二老均已70多岁,年迈多病,她像照料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伺候着老人。婆婆患高血压、冠心病,双腿不灵便,常常浮肿,马瑞经常扶着老人出去锻炼、晒太阳,晚上睡前给老人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心,悉心照料。马瑞以诚待人,不计得失,常常把自家穿不着的衣服洗干净,送给家庭条件较差的邻居穿。去年实施“村村通”工程时,她捐出3000元积蓄用于村里修路,带动同村的其他人踊跃捐款。

  A4.王秋侠,女,汉族,1972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沈丘县付井镇马堂行政村村民。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婆婆身体不好,公公是村委主任,工作繁忙为了更好地照顾爷爷,她把爷爷接到家里居住,根据爷爷的吃穿爱好调理生活。为让爷爷体面生活,她经常为爷爷换洗床上用品,让爷爷穿戴干净、整齐。每年周边县乡逢古庙会时,她都会陪爷爷去逛一逛。在自己屋里还没装空调的情况下,先给爷爷房间装上了空调。2006年,82岁的爷爷在睡梦中仙逝,她打破旧习,说服众人,让爷爷从自己家出殡,感动众乡邻。她先后荣获“五好家庭”“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A5.王梅荣,女,汉族,1942年3月出生,小学文化,淮阳县刘振屯乡白庄行政村粱墓村村民。

  她坚持把孝心和感恩作为做人的准则,丈夫早年病逝,她和婆婆齐玉兰辛辛苦苦把5个子女和5个弟妹拉扯大。2002年,公公患上脑中风,她一边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公,一边安慰深受打击的婆婆。公公卧床7年去世后,她和婆婆相依为命。多年来,她从未和婆婆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婆婆喜欢吃什么,她就做什么。婆婆虽然90岁高龄,腿脚不便,但是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今年10月,她被推荐为河南省“乡村好媳妇”候选人。

  A6.尹小墨,女,汉族,1968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黄泛区农场尹坡村村民。

  20年来,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还要照顾因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从不抱怨,被乡亲们广为传颂。1995年,母亲患上偏瘫,父亲早在30年前去世,那个时候她们的家庭正为儿女学费而担忧。一到夏天,母亲双腿浮肿上面长满一层密密麻麻的水泡,一脱落就散发出特别难闻的味道,她从未嫌弃抱怨,第一时间给母亲擦洗并上药。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吃凉饭,她经常顾不上自己吃饭先将饭菜一勺一勺地喂老人,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A7.刘文华,女,汉族,1973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太康县龙曲镇丁庄行政村村民。

  15年前,婆婆因车祸瘫痪在床,她主动承担起繁琐的护理工作,从每天的端汤送水、洗脸洗脚,到每周一次的洗头洗澡、擦身换衣等,从未落下过一次。为了照顾婆婆,夫妻二人常年和婆婆同睡一个屋,每天夜里都要为婆婆换几次尿片,翻几次身。为了能让婆婆经常吃上新鲜的蔬菜,她放弃休息时间,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各种蔬菜。由于婆婆吞咽困难,她每次都把青菜和肉剁成碎末,熬成粥让婆婆食用。她曾先后荣获太康县第六届“十行百星”、周口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A8. 孙大红,女,汉族,1986年9月出生,初中文化,西华县逍遥镇柴城村村民。

  15年来,她一边要耕种责任田,一边还要侍奉因中风而卧床不起的婆婆。农忙时节,她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下地干活,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休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孙大红和婆婆形影不离,她很少在外过夜,一次内侄结婚,她要到娘家帮几天忙,硬是把婆婆带到了娘家。为了让婆婆开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让她消除孤寂。她用15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纯朴真诚的博大情怀。

  A9.李孟艳,女,汉族,1982年6月出生,本科文化,西华县黄桥乡后石羊村村民,乡村中学老师。

  作为军嫂就要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李孟艳的丈夫刘建在东海舰队服役,部队工作繁忙,婚后她和丈夫聚少离多。她每天穿梭在家和单位之间,从未向部队和单位提出过任何要求。丈夫不在父母身边,她就主动替夫尽孝。公公患心脏病住院期间,她一下班就匆忙赶到医院,拿药换水,端茶喂药,换洗衣物,安排妥当后,又急忙赶回家接送孩子,做好饭菜,送到医院,精心照顾老人饮食。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温暖着一个军人之家,用无私的大爱甘做丈夫的坚强后盾。 

  A10.李翠云,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扶沟县韭园镇西孟亭村村民。

  32年来,她用“孝”和“爱”诠释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成为当地群众有口皆碑的好媳妇。如今婆婆已93岁高龄,李翠云既要服待婆婆,还担负着22亩责任田的繁重劳动。2010年,婆婆腿部骨折住院,她在婆婆的病床前守了整整四天四夜,喂饭、端屎、擦身、守夜,成了婆婆的特护。她以身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两个儿子,让他们从小就充满爱心、孝心、上进心,现在孩子们都已成才。

  A11.何红霞,女,汉族,1987年10月出生,项城市南顿镇旋溜行政村张苞楼自然村村民。

  她用自己的年轻、聪颖、吃苦和孝道,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她在生活上勤俭持家,给公公治病花去所有的积蓄,合理安排家庭收入,从不铺张浪费,她通常都是把好吃的让给婆婆公公吃。走进她的家,你会感觉到有一股农民质朴的气息,但是简而不乱,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环境整洁舒适。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得以完美展现。

  A12.张妞,女,汉族,1981年2月出生,中专文化,商水县平店乡半河桥村乡村医生。

  张妞认为人到老年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顺,比啥都重要。奶奶80多岁体弱卧病在床,她每天端茶倒水,洗脸端饭,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平日里,婆婆有双手麻木病,不能沾凉水,全家人的衣物全部由她洗涮。后来,婆婆患了腰椎间盘突出,住院期间,她任劳任怨,精心护理,每天洗脸端饭,洗脚捶背。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热心助人,与乡邻和睦相处,坚持一年四季送医送药到病人家中,先后为村里100多位老人做预防保健工作,成为人见人夸的“好媳妇”。

  A13.张婉,女,汉族,1952年9月出生,小学文化,黄泛区农场南坡村一组村民。

  30多年前,婆婆患上了冠心病,她日夜守护在婆婆病床前精心护理,直至老人安详离世,她深切感受到晚年的老人更需要关爱和照顾。后来,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南坡村敬老院老人的任务,20多位老人中,有5位近百岁,他们的衣、食、住、行全由张婉一人操心负责,就这样一干就是近20年。如今,敬老院只剩下两位老人,她仍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说:“只要还有一位老人,我就一直干下去!”她用别样的孝心,孝敬着非亲非故的老人,成为乡邻争相学习的榜样。

  A14.周月梅,女,汉族,1971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川汇区城北办事处后石店行政村村民。

  周月梅的公公下岗后生活没有着落,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她就主动赡养父母。经常变着花样给老人改善伙食,为老人补充营养。婆婆体弱多病,她和丈夫整日精心照料,到处寻医问药,欠下了许多外债。为了让公公生活得更有质量,她为公公买了收音机听戏,买来电动车遛弯,经常邀同村的老人到家中陪老人聊天、下棋。她对孩子们说,爷爷奶奶一辈子不容易,做儿孙的要少吸一包烟,少喝一顿酒,把钱用到孝敬老人上,用真心回报养育我们的老人。

  A15.屈秋霞,女,汉族,1975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郸城县秋渠乡于寨行政村侯楼村村民。

  她十年如一日照顾两位孤寡老人,成为村民们公认的好媳妇。丈夫侯新芳前妻去世,她对待两个年幼的孩子如同亲生,在学习、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两个孩子重新得到母爱的呵护。她家屋后的两间低矮土房内住着侯庆朝、侯李氏夫妇两位五保老人,她常到家里问候。2006年冬,侯李氏生了病,她和丈夫商量后,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精心照顾。她每天给两位老人端饭、洗衣,拉着老人看病,让两位90多岁的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A16.赵玉兰,女,汉族,1968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郸城县石槽镇孟庄行政村侯大庄村村民。

  20多年来,为帮助别人照看孩子,她把家里稍加收拾,成为小朋友们免费的幼儿园;每到逢年过节,她会准备些小礼物,到有老人的家庭挨个看望;中秋、春节,家里成了同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她的工作调到镇幼儿园以后,为更好地照顾孤寡老人,她搬去和在镇敬老院工作的丈夫一起住,一住就是9年,成为一位不图任何报酬的义工。9年间,经她送走的老人有20多位,她从来没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屈。她连年被县教育系统评为师德标兵、县级优秀教师。

  A17.赵雪荣,女,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高中文化,淮阳县鲁台镇东屯村村民。

  婚后不久的赵雪荣,婆婆突患重病,不幸去世。2002年之后,丈夫和两个哥哥因病相继去世。为照顾公公,赵雪荣省吃俭用,冬天买煤给公公取暖,睡觉前先用吹风机把老人的被窝吹热,再伺候老人入睡;夏天来了,她每天帮公公把身子洗干净,用车子把公公拉到凉爽的地方乘凉,药煎好了伺候公公吃药,饭做好了伺候公公吃饭。她自从嫁到婆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担着一个家庭的重担,从无怨言,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支撑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A18.段华丽,女,汉族,1973年5月出生,项城市贾岭镇贾岭行政村村民。

  婆家有一个60多岁的叔叔,孤身一人生活,她在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下,常年给予接济,逢年过节给他添置新衣,冬天添置新棉被,每逢家里做好吃的就把叔叔接到家里一起吃饭。婆婆常年卧病在床,十多年前因心脏病复发去世。6年前,公公突患脑中风,为让公公吃上可口的饭菜,她经常把蔬菜水果打碎,和到面里擀面条,或者熬米粥。公公吃饭靠一口一口地喂食,一顿饭往往要喂上好长时间,她仍不厌其烦,精心护理,成为乡邻们公认的“好媳妇”。

  A19.娄桂枝,女,汉族,1957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扶沟县江村镇杨庄村村民。

  32岁那年,丈夫帮人盖房子,不慎脊骨被砸伤,造成下肢瘫痪,她成为家中里里外外“一把手”。婆母80岁那年,腿部骨折,全由娄桂枝一人照顾。5年前大儿子出车祸,欠下30多万元外债。二儿子两个孩子,一个先天性心脏病,一个大脑缺氧,看病花去十三四万元。两个儿子负债累累,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她既要护理丈夫,又要照顾93岁的婆母和3个年幼的孙子,还要种8亩责任田。她用无私的大爱和辛苦的付出,挽救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A20.韩俊丽,女,汉族,1976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扶沟县固城乡赵岗村村民。

  婚后3年,47岁的婆婆因病过世,剩下有听力障碍的公公、不爱说话的婆弟和不足2岁的女儿。2011年,婆弟结婚,她拿出自己多年打工积蓄的5万元钱,给弟弟办了婚礼。2013年,弟媳生了孩子,她就像婆婆一样照看弟媳。由于婆弟小两口手脚不麻利,孩子被冻出毛病,并有生命危险,韩俊丽在医院整整陪护了十多天,花了近万元。回家后,便辞掉工作专职带孩子。她照顾公公更是无微不至,从不让公公进厨房,做好饭都是端到公公跟前,极尽儿媳孝道。

  

  周口市“乡村好婆婆”

  主要事迹简介

  

  B1.王凤英,女,汉族,1935年4月出生,沈丘县周营乡孟寨村村民。

  她是一个通情达理,思想开明的好婆婆。她从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儿媳,和几个儿媳相处几十年从未红过脸。儿媳错了,她耐心说服;儿子错了,她耐心批评。儿子和媳妇吵架时,她从不说儿媳不对,总是从儿子身上找缺点。为了让儿子、儿媳吃上热腾腾的早饭,她总是早早起床,努力改进,争取做出可口的饭菜。她还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总是教育子女,要保持家庭的卫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用全身心的爱让整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B2.王秀云,女,汉族,1966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项城市南顿镇王坡村村民。

  她家10多口人,有老有小,一直生活在一起,她上能尊重孝敬老人,下和两位儿媳和睦相处,始终保持着一位农家妇女的纯朴。她待儿媳比亲闺女还亲,教会儿媳做针线活,提醒儿媳逢年过节给娘家打个电话问候父母。她不重男轻女,儿媳生了孙女她一样忙前忙后,还经常帮助儿媳带孩子,深受儿媳爱戴。在王秀云的眼里,做个好婆婆并不难,她认为只有婆媳之间相处融洽,家庭和睦,才能勤劳致富、平安祥和。

  B3.毛秀兰,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川汇区城北办事处邵寨行政村村民。

  她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着年迈的公公婆婆,从没和老人拌过一次嘴,没有吵过一次架。她和公婆住在一起,每到秋冬季节交替,她都带老人到医院做体检,给老人做爱吃的饭菜,帮老人洗脚洗澡,按摩理疗。儿媳嫁到她们家,她们的婆媳关系就像母女,儿媳怀孕期间妊娠反应强烈,她就变着花样给孩子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带着儿媳拜访医生问医取药。儿媳月子里,为了照顾好儿媳,她干脆搬到了儿媳的房间,帮助照看孩子,令儿媳满心感激。

  (下转第六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项城新闻
   第05版:西华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公 告
   第08版:时事新闻
周口市“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婆婆”评选结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