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淮阳羲城中学的崛起之路
□ 记者 郭坤
编者按:
在中国,民办教育是一项既古老又新颖的事业。说其古老,我们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兴办了世界一流的中华私学;说其新颖,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民办教育迈入一个新的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在周口,民办教育是一项值得自豪和思考的事业。值得自豪,是因为它的发展环境,早在2001年《民办教育促进法》还在酝酿之际,周口便出台了具有前瞻性的《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的意见》,解放了思想的各级政府鼓励民间办学,通过教育招商、政策扶持,吸引了众多外地和本土投资者投身教育,使得周口成为全国少有的一片民办教育“厚土”,创造了叫响全国的“周口经验”;值得思考,是因为它的自身发展,周口各级政府为民办教育提供的发展环境不可谓不宽松,然而就是在这种政策支持的宽松环境下,一些民办学校却像扶不起来的“阿斗”,经不起市场的激烈竞争,步履维艰甚至停课关门。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周口还有一些民办学校特别是一些本土民办学校,在公立资源和外来资本的双重压力下,辗转腾挪并最终脱颖而出,突围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办学之道。
淮阳羲城中学(原西城中学)就是这样一所本土民办学校,这所曾一度缺少生源、面临关门的学校,自董长林接手之后,办学思路得以调整,教育本质得以回归,从困境中获得了新生并逐步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学校。
走进羲城中学,走近校长董长林,了解这所义务教育阶段下初级中学的发展历史、办学思路和教育模式,或许能给目前一些步履维艰的周口民办学校以及即将投身周口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一些启示。
困境中重生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走进位于淮阳县羲城教育园区的羲城中学,置身教学区感受学生上课时的投入和下课后的活力;漫步休闲区呼吸草木吐翠的清新、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感慨自然地貌的神奇、聆听多种鸟类的叫声;驻足养心湖畔近观湖水借着微风荡漾、锦鲤借着绿水嬉戏……你会由衷对学校产生这样一个印象:这是一所有着丰富内涵的园林式、现代化学校。
很难想象,面前的这所学校曾经招生困难、招教困难、濒临倒闭。
时间要回到2002年。那年初,羲城中学还“蜗居”在租借的4亩多地上,没有一座像样的教学楼,学生剩下不到120人,老师基本上都在外校兼着另一份职;那年初,羲城中学最初的投资者已经萌生退意,他们欲找人接手这个学校的“未来”。
董长林有心接手。1980年就投身教育事业的他尽管从1990年脱离三尺讲台多年,但最终他还是回归教育,他对教育事业始终抱有热忱,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他认为,尽管羲城中学较之免费的公立初中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但在国家、省、市对民办教育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民办学校在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道路上是可以健康生存甚至有超越公立学校的可能。他想接手羲城中学实践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
但董长林当时也有顾虑。因为如果接手羲城中学,靠着工资生活的他以及他的家庭将直接面对学校当时84万元的债务,这个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不过,董长林对教育事业“城市化、市场化、集团化”的发展思路得到了淮阳县分管教育的领导以及淮阳县教育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他们所承诺的支持政策打消了董长林的顾虑。
背负着84万元债务、带着教育支持政策,董长林入住羲城中学,开始破困重生。
第一年秋季招生,羲城中学就打好了翻身仗,招来600多名学生;第二年,前进了一步,招生900多名;第三年,又进了一步,招生1300多名;第四年,更进了一步,招生1900多名。
所有曾经对羲城中学不抱希望的人此时是大跌眼镜,他们惊讶地发现,4亩多的租赁土地已经容不下羲城中学了。
其实,了解羲城中学这四年的发展后会发现,董长林并没有给学校注入太多新鲜的办学思路,而是和周口许多民办学校的起步阶段一样,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主要通过招收优秀的专职教师、大量的形象宣传使得学校首先生存。“那些年,把学校办成是第一要务。”董长林心里很清楚羲城中学的底子还不适合“猛火急攻”。
无疑,羲城中学在困境中实现了重生。
谋变中图远
实现了重生的羲城中学成功将最初的生存问题转化为未来的发展问题,但不得不面对的是,4亩多的租赁土地已经阻碍了羲城中学进一步壮大的脚步。
教育部门的扶持政策再一次给了力:在西城教育园区划地140亩,让羲城中学整体搬迁。
2006年9月,新校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董长林入住羲城中学的第五年,学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有了些底气的羲城中学开始谋求改变。关于这一点,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董长林是这样认为的:“国家多次提出的新课改是以后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新课改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可以说,新课改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但是,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下,周口的一些学校还在唯分数论,还在以‘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进行填鸭式地教育。短期看,这种教育模式还有市场;长期看,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既然其他学校不愿意改变,那我们‘羲城’就提前跑在前面。”
“办有灵魂的学校”这一办学理念开始在羲城中学上下得以贯彻,变化开始体现在校园里的角角落落。
变化体现在校园里。
羲城中学对于教学区、休闲区、运动区、生活区四区的校园布局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教学区由养德、积智、致美、致远四栋教学楼、致真办公楼和笃远广场组成,五栋楼呈U形分布,寓意羲城中学有着汲取百家所长的博大胸怀;笃远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硕大的地球仪,寓意走进羲城、放眼世界。运动区不仅有6400平方米的篮球场地,还有400米标准塑胶操场;不仅有多个师生健身器材,还有学校自制的众多乒乓球台。生活区不仅有三层1万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就餐的明亮餐厅,还有8人一间、设有独立卫生间和空调设施的4栋学生公寓楼。
最让学生流连忘返的还是休闲区,这也是羲城中学校园布局的最大亮点。羲城中学把科学和人文知识、学生思想德育元素融入休闲区,建成“历史园”“地理园”“生物园”,园区曲径通幽,既有花红草绿、佳木丛生,又有历史典故、地理地貌、生物模型、活泼鸟类,处处充满科学、生活与人文的浓郁信息。休闲区内的养心湖畔是老师和学生最佳的散心之所,湖内微波荡漾、锦鲤戏水,岸边怪石错落、垂柳抚风,西有且行廊、东有揽月亭,走在环湖的卵石路上,的确神清气朗、心灵清净。
这四个区域让羲城中学不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校园,还成为幸福生活的家园、快乐成长的乐园。
变化体现在课堂上。
一般学校的课堂上,课桌横着一字排开,所有学生面朝黑板听老师讲上一节课。但是在羲城中学的课堂上,课桌竖着摆放,六人面对面为一小组,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最多用去15至20分钟强调完学习目标和方法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接下来,拥有了课堂主动权的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在这一阶段,传统课堂秩序已完全被颠覆,教师则更像是一个菜市场,到处都是学生们讨论的声音。
这样的课堂在羲城中学被称为“阳光高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羲城中学汲取新课改精髓,不断考察外地名校、探访教育名家,花大力气总结整合并立足实际在全校推行的。这种以“导学稿”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还原了教与学的本真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得到提升。
变化体现在思想上。
教育的精髓在于教书和育人,可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系下,许多学校将教书的功能突出放大,把育人的功能无限缩小。
羲城中学对老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把教学质量的认识停留在唯分数论的普通认识水平上,要树立全面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不仅要追求显性质量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人格魅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隐形教学质量的培养和提高。
羲城中学的老师,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导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
极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极具特色的思想教育,营造出羲城中学快乐的学习氛围、开放的阳光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些变化也得到了市场——也就是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数据可以真实体现:目前在校生7600余人,开设118个教学班。
现在,羲城中学进入第二个十年规划,走上“精品化发展、打造品牌特色”的道路。董长林透露的一个信息让人惊叹:在许多民办学校还在为生源发愁的时候,羲城中学开始调控规模变化,两年内准备把就读学生人数缩减并稳定在6000人左右。
这所在谋变中图远的民办学校开始展现它的魄力。
一位曾在外校任过教的羲城中学老师说的一番话也许值得许多民办学校甚至是公办学校思考:“国家已经多次推行新课改,很明显,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就是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可我市的一些学校依然不愿进行新课改,依然在应试教育下抱残守缺。等到他们不得不进行改革之时,会发现羲城中学已经远远将他们抛在了后面。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周口教育将是‘羲城’们的天下。”
(本文刊发于2014年6月3日《周口日报》一版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