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7年6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磨灭的时代印记
——读王天瑞《品味乡愁》系列文章随想
顾玉杰

  大概始于2015年炎夏,《周口日报》文化版“品味乡愁”专栏,陆续刊登王天瑞撰写的系列乡土文化散记,迄今算来,已近三十篇了。这些文章,每篇我都要细读的。平实的语言,质朴的文字,烙满时代的印记,回闪着岁月的灵光,是四五十岁以上年纪的人品味乡愁、咀嚼人生的一方精神圣土。

  王天瑞,是长辈,我尊称老师。老师行伍出身,在部队服役22年,祖国的白山黑水,大漠边关,沧浪海岛,黄土高坡,都曾留下他年轻的足迹。老师一生痴爱文学,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他先后出版了《江山万里行》《这边风景》《神秘旅程》等作品集,著述等身。转业到地方后,天瑞老师曾在周口市纪委、市文联任职,一直与文字打交道。退休后,赋闲在家的他,大量时间并没有放在含饴弄孙、种花养鸟上,而是继续潜心创作,笔耕不辍。

  《周口日报》文化版开设“品味乡愁”专栏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天瑞老师约稿。天瑞老师生在豫东,根在农村,血脉和精神一辈子都与故土相守,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浸润着对家乡的情感。还有一点,就是天瑞老师阅历丰富,感情细腻,对事物观察入微,文字功力深厚。果不其然,年届七旬的天瑞老师,写作“品味乡愁”系列文章得心应手,顺风顺水,成为文化版的专栏作家。作品刊发时,编辑配有漫画插图,文章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韵味,人们争相阅读,有的老年人还剪报收藏。据天瑞老师说,他已写成定稿75篇,计划创作100篇,全景勾画和复原上世纪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风貌。

  在天瑞老师的这组文章中,我读出了生活的原味,那种平淡、真实,不可复制的原味,这是乡愁系列文章的魅力所在、价值所系。石磨,老井,花轿,夯歌,虎头鞋,货郎担,织布机,寨海子,大铁钟,牲口屋——这是上世纪豫东农村生活的真实“道具”,是中原地区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和见证。作者的老家是一个叫黄村的普通村庄,文章中多见黄村的影子,也可以说黄村是天瑞老师写作这组文章的源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不但叙事,也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触;这些经历很平凡,感触也很普通,然而却是作者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说掏心窝子的话,要拿出来给与他有同样经历的人分享,分享一段久违的时光,分享一份相似的回忆。

  在《乡村老井水味儿甜》中,作者写道:“老古井的水,冬暖夏凉,细品品,甜丝丝的。夏日正午打出的井巴凉水,喝上一瓢,身上的汗立马散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农村古井的热爱和怀念。在《夯歌声声唱富康》一文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农村打夯的场面:“来看打夯的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壮观。老人、孩子、大闺女、小媳妇……欣喜、欢笑、鼓掌、指指点点……这时,夯司令更显英雄本色,把夯歌唱得时而悠扬、时而幽默、时而委婉、时而激越”。在《好个奇怪的货郎担》中,货郎老钱头是底层老百姓智慧和乐观的代表,他游走四方练就的口才,让作者打心眼里佩服。“买的买,捎的捎,几毛钱能买一大包。买包针,不值钱,不顶一根好纸烟。买上两包带回家,老婆笑着把你夸:妮她爹,孩他爸,你真是咱的好当家。”老钱头粗门大嗓,连说带唱,风趣诙谐的一段段说词,几十年过去了,作者仍能表述得这样清晰流畅,可见农村生活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深刻!在《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中,作者先说:“我在少年时代,就曾看到,黄村周围的路边、坑旁、河堤、寨墙上,处处长满了高高大大的桑树,一到春天,绝大多数人家都忙忙碌碌地采桑养蚕”;接着又无限感慨地写道:“有了蚕丝还能愁绫罗绸缎吗?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并不断发展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农村里养蚕的人逐渐销声匿迹了。”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又回到年少时代,抚摸着故园的一草一木,沉浸在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里。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没有哪个百年像二十世纪那样激荡、壮阔、多彩。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交织,信息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把人类带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新世纪。毫无疑问,在这场急风骤雨的变革中,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正逐渐消褪原色,走向历史深处,成为留存在那一代人记忆中的一抹乡愁。

  恰如编者在《开栏的话》中表述的那样:乡愁是老家屋顶上那一缕炊烟,她代表着人们眷恋故土的永恒情感;乡愁是故园的蓝天白云和母亲的声声呼唤,她是沉淀在心灵深处不可替代的挚爱与留恋。品读天瑞老师的这组文章,我觉得所谓的乡愁,即是一种人生的厚度,一种生活的底色,一种精神的找寻,一种情感的回归,一种文化的积淀。

  留住乡愁,就是传承。对于天瑞老师的这类文字,人们会以文化苦旅,或文明的碎片形容之。不管怎么说,天瑞老师无心插柳,弄出这浩繁的乡愁系列文章,把我们的个体记忆修复得立体而丰满,也把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点缀得瑰丽多姿。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瑞老师对中原乡土文化研究,又起到挖掘、补充和丰富的作用了。

  (作者为周口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金融特刊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广告
永不磨灭的时代印记
——读王天瑞《品味乡愁》系列文章随想
咴咴叫的小黑驴噤了声
周家口商贸经营中的监督文化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