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舸
医改本意是降低就医负担,而济南市级公立医院却酝酿集体涨价(2月23日《瞭望东方周刊》)。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流思路一直都是在呼吁增加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投入与补贴,以此来弱化医疗机构的盈利冲动,从而达到将医疗价格降至一个大多数患者都能接受的水准的目的。然而,就一个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理性认知看,这样的目的预设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别的不说,仅仅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就难以指望任何一个医疗机构能够维持圣人般的道德水准——哪怕它头上顶着“非盈利性机构”的帽子。
同时,医改在一种“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投入下,力度和对象也是难以精确界定的。不仅如此,这种简单性的补贴方式带来的最大弊端,还是医疗机构竞争意识的蜕化。由于当下优势资源依然集中在公立医院,形成资源垄断格局,再加上医改的巨额政府投入,公立医疗机构将重新端上“大锅饭”,无论医疗技术的优劣和服务水准的高低,都将不会有生存之虞。这其实就是鼓励一种普遍性的低劣。后果就是将患者置于一种也许是难以挽回的险境之中。
因此,“一医改就涨价”看似逻辑悖论,其实隐含了现实必然。
作为一种公共性的医疗福利的托底,新医改加大政府投入当然是必要之举。但是,如果医改不能通过体制性改革,将部分补贴选择权交给患者,加强竞争,让患者拥有更多的“用脚投票权”,促使那些医疗技术更高、更得人心的医疗机构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那必然会陷入当下山东济南公立医院“一医改就涨价”的尴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