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闻视点
 
 
 
2009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县级剧团的浴火重生
剧团演出《朝阳沟》剧照
剧团演出《云锦人家》剧照
剧团演出《白蛇传》剧照

  核心提示

  一支平均年龄仅18岁的演出队伍,平均每年为群众演出戏剧近200场次;

  8年唱响省、市戏剧界,连夺省、市戏剧大赛金奖、河南文华大奖,作品多次走上央视荧屏,把“戏窝子”郸城从戏剧发展低谷唱到巅峰;

  许多专家看过该剧团表演后感慨地说,这个年轻演出团体的表演水平不亚于省级剧团。

  □晚报记者  徐松

  通 讯 员  孙守功  文/图

  

  

  

  “戏窝子”的没落

  

  郸城县位于豫东平原,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它西邻人文始祖羲皇故都淮阳,北接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鹿邑,东连曹操故居安徽亳州,是河南东大门。由于该县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底蕴,不仅是中国书法之乡,又是豫剧、曲剧、越调等多品种传统戏剧繁荣发展的沃土,还是坠剧的发源地,素有“戏窝子”之称。

  在郸城,乡村百姓都能哼上几句“二八板”、“流水板”,唱几句坠子书。1952年郸城设县后,政府就组建了郸城县豫剧团,豫剧在郸城这块沃土扎下了根。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郸城县豫剧团在诸多因素制约下,逐步衰退,有些剧种濒临灭绝。

  

  重生,缘起“小戏班”

  

  1998年,从小就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的刘永生上任县文化局局长。他凭着一腔热情要把豫剧重新振兴起来,招演员、买服装、编剧本,一个小戏班开始蹒跚前行。2000年冬,郸城县豫剧团和东风乡庙会签约首场演出协议。然而,因为下雪,演员一个没到,刘永生孤零零一个人站在台上徘徊许久,无奈,他决定先撤台回城。

  2001年春节刚过,刘永生召开局党组会议,在会上做出一个斩钉截铁的决定:文化局要建一所戏校,把郸城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所有党组成员一致通过。没有经费、没有校舍、没有学生,党组一班人在刘永生的带领下,四处奔波筹资金、找房子、租校舍、招学生。从此,刘永生就把自己的后半生扎在了戏曲里。

  2001年8月,郸城戏校终于在一个废弃的造纸厂诞生,招收了70名学员。但是,由于学校是租用的民房,年久失修,一到雨天没法上课,更令人寒心的是70多名学生共用一个厕所,而且只有一个蹲位……刘永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任郸城县县长的刘庆森知道后,带领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段廷生、财政局长黄建华到戏校现场办公,当场决定从县财政拿出1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刘永生用这些钱建了厕所、翻修了宿舍后,又卖掉自己一幅收藏多年的画筹到6万元,建成一座高标准练功大厅。

  在这个学校里,当时平均年龄仅有11岁的学生们排演了7部大戏,60个折子戏,逐步向群众公开演出。豫剧又在郸城唱起来,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既然办校,就要办成一流的学校,打造一流的演出队伍。2005年夏,刘永生六赴郑州、三上北京,请教先进办学经验,回来后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为新戏校选址。

  2006年,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成立郸城县艺术团并建设综合大楼。2007年,总投资近500万元的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楼投入使用,郸城县艺术团迁入开展教学,68名年轻学员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放飞梦想。

  从此,刘永生就带领着这支年轻的戏剧团队,边唱戏边办校,校团合一、以团带校、以校促团,滚雪球式发展。同时,聘请中国京剧界名角刘长瑜大师为艺术顾问,请来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史继荣、王伟、刘宽营、李秋玲,省一团的魏连友、贾廷聚、张兵,省三团的陈新理,北京舞蹈学院的陈银云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的杨静老师,中国京剧院的老艺术家钱浩梁夫妇,著名艺术家陈真志、王显和、刁丽、陈淑芳、田冰等,指导艺术团发展。

  

  孩子们的“大动作”

  

  “要建设文化强县,必须抓好舞台艺术这个环节。”2008年3月26日,郸城县艺术团艺惊央视,县长陈志伟面对央视戏曲频道的镜头再次将郸城戏曲推上新高度。

  在戏曲创作上,艺术团决定推陈出新。刘永生多次赴郑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寻找国家级编剧的新作剧本,请来国家级导演、作曲、舞美、服装设计师,组建了一流的创作队伍,为县艺术团创作精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一级编剧姚金成为剧团的68名年轻演员创作的作品《云锦人家》,由国家一级导演卢浩执导,国家一级作曲耿玉卿作曲,一举获得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金奖。在大赛评审会上,专家们认为,该剧演出十分成功,不仅仅是表现在剧本的传奇、编导的简约、舞美的流畅、音乐的优美、服装的效果上,还表现在剧目各个环节的创新上。有关专家称:《云锦人家》的创作成功,是一部适合大众的好戏,可以常演常唱,延续50年到100年不会衰竭;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艺术团能演出如此成功,本身就是奇迹。

  不仅如此,艺术团坚持让群众听戏,听群众提建议。每演一场戏,县文化局长兼艺术团总监刘永生都要下去听观众提意见,或者发放调查问卷,倾听群众“这场戏怎样改”、“想听什么戏”的心声,积极探索、创新,然后满足他们的口味。剧团采取“老戏新唱”的办法,对京剧《白蛇传》进行改编,请来北京著名京剧艺术家娄廷荣、王显河,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李秋玲老师,改编了青春版豫剧《白蛇传》,并于2008年7月31日参加周口市第三届戏剧大赛并荣获演出剧目金奖、编剧、导演等10个奖项15个大奖。河南省豫剧一团曾在2008年8月1日向郸城县艺术团发出集体贺信:“毫不夸张地说,郸城昨晚为周口的戏剧大赛乃至整个周口文化事业亮起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你们精心创演的新版《白蛇传》那别出新意的故事、美伦美奂的呈现、沁人心扉的唱腔、尤其是孩子们可圈可点的表演,和剧场内如痴如醉的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都让身临其境的我们备感欣慰。我们据此看到了豫剧的希望,看到了郸城文化大繁荣的标志。”

  

  “郸城文化现象”的背后

  

  一支平均年龄仅18岁的演出队伍,平均每年为群众演出戏剧近200场次。从成立小戏校到组建艺术团,8年里,郸城戏剧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6年至2008年3年时间内,郸城县艺术团共主创传统豫剧2台、现代豫剧1台;排演出《云锦人家》、《白蛇传》、《杜鹃山》、《五世请缨》、《朝阳沟》等12台大型戏剧,28个折子戏,26个小品,20个舞蹈,一批戏曲人才崭露新姿。许多专家一致认为:这个年轻演出团体的演技水平不亚于省级剧团。年仅18岁的郑娟、吴亚南等10多名演员在省城演出的《杜鹃山》一戏走红,深得省文化厅和省豫剧一团、三团有关领导和专家高度赞赏。

  2008年3月26日,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来郸城对戏剧文化艺术发展进行采风,制片人王晔说:作为一个小县城,能培养出这样高素质的青年艺术团,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充分说明了郸城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这在全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2008年7月,郸城县艺术团主创的新编青春版豫剧《白蛇传》夺得周口市第三届戏剧大赛金奖。8月,郸城县艺术团更名为周口市青年豫剧团,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县级剧团到市级剧团的跨越。

  2008年11月,周口市青年豫剧团主创的大型传奇故事剧《云锦人家》夺得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舞台艺术最高奖——河南文华大奖。2009年1月,该团受到周口市委宣传部通令嘉奖。

  该团还先后在省会香玉大舞台、河南电视台精品栏目《梨园春》、北大《百年大讲堂》等省级、国家级舞台亮相,参加省、市大赛5次,获得省、市戏曲奖项53个。30多家媒体报道了郸城戏剧艺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这一度被誉为“郸城文化现象”,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轰动,创造了郸城有史以来的戏剧辉煌!

  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评委会说:从郸城的戏剧发展,我们看到了戏剧的“新”希望。假如各级政府领导都能像郸城县这样重视戏剧事业,弘扬戏剧文化,戏剧的大发展、大繁荣大有希望!年轻演员们的表演水平不仅达到了市级水平,而且可以和省级剧团媲美。这充分说明了“蛋糕在哪里都可以做大”的哲理……

  郸城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更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2008年10月8日深夜,县委书记刘占方、县长陈志伟等领导开完会后,专程来到人民会堂,为《云锦人家》剧情通场“把脉”。刘书记还当场召开座谈会,亲自为剧情改戏词,在紫霞向夫君韩成表露爱情的坚决唱词“紫霞我今生今世只姓韩”中的“姓”表达不确切,应改为“认”。剧情结束时,紫霞怀抱婴儿出现,剧情转折太陡然,观众不能接受,应继续斟酌修改。刘书记的意见,一语中的,博得在场领导、专家和演员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县委书记改戏词”,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该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08年工作十大亮点中,文化工作占据两个,一个是书法,另一个就是戏剧;同时提出了2009年要创建文化名县的目标,计划年内编排《红灯记》、《花木兰》、《梨园风流》三台大戏,其中《梨园风流》主创首排,冲刺今年河南省县级优秀剧团戏剧大赛,力争获得金奖前五名。同时,积极创作小品、小戏,参加省小品小戏大赛,争取夺金奖、多得奖,争攀戏剧新高峰。全力推进坠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戏剧之乡品牌,为申报“中国戏剧之乡”打好基础。

  据了解,为增强戏曲之乡的戏曲群众基础,该县已经组织全县各大演出团体,分别在县人民会堂、各乡镇村文化大院、全县519个行政村所有的演出场地(馆),不间断巡回演出《五世请缨》、《朝阳沟》等精彩剧目和名家选段。去年编排并获得全省戏曲大奖的《云锦人家》、《白蛇传》、《杜鹃山》等经典剧目,成为重点推广普及剧目,确保全县130万群众每周可听一场大戏,力争让至少20万群众成为听得懂、会演唱、会表演的铁杆戏迷,为中国戏曲之乡申报奠定群众基础。

  正如戏剧界专家所说,周口市青年豫剧团正如东方喷薄升起的朝阳,散发着勃勃生机;正如一只刚刚成熟的雏鹰,从豫东平原上向着蔚蓝的天空振翅高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沙颍时评·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民生新闻
   第06版:法眼关注
   第07版:财经快递
   第08版:新闻视点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娱乐新闻
   第12版:旧闻
   第13版:旅游
   第14版:童年·童话
   第15版:家电·电脑
   第16版:广告
一个县级剧团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