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走动,使我不免想起儿时有关麦收时的辛苦而甜蜜的记忆……
造麦场是麦收第一步。乡亲们总是选择一块离家较近、出入方便的地头当麦场。将麦割掉腾出场地后,泼上水,稍微晾晾,再用拖拉机拉着石磙碾上几圈。有的则从杨树上弄来些树枝捆在一起,上面放十几块砖头,或者干脆从坑塘里挖来淤泥放上,实在找不到重物,干脆拉着小孩子在上面,一家老少说着笑着拉着转上几十个来回,麦场就基本造好了。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是需要抢收的,星星还眨着眼睛,地里就有了割麦的人。乡亲们从一大早就开始割麦,虽然腰酸腿疼,但看到身后倒下的麦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中午时分,大家就坐在田地里吃着带来的馒头、咸鸡蛋,尽管满脸灰尘,但丝毫影响不了大家的胃口。小时候,我家人口少,总是和堂兄家合伙收麦,为活跃氛围,他们总把每块地最后几棵麦留给我割,我也常以是我割完麦为由,换更多咸鸡蛋吃。
麦割完后,要及时将麦拉到场里垛好。田间小道上,男人在前面拉,女人和孩子在后面推,遇到路上掉下的麦穗,还不忘弯腰拾起塞到自家车上。
“冰糕,冰糕!”卖冰糕的到来引起了孩子们的兴奋,纷纷向父母要来五分或一毛钱飞奔过去。卖冰糕的打开箱子,从棉被包着的袋子里掏出冒着凉气的冰糕。还没接到手,孩子们的口水已经流了好长。一块冰糕要兄弟姐妹几个同吃的,怕不解馋,第一个拿到冰糕的,总会将包装纸撕下放在嘴里嚼嚼,因为上面还沾着不少冰糕水呢!
芒种忙,三两场。只要天气晴好,乡亲们扒开麦垛将麦子在场上摊开,一遍遍地翻着,好晒得更干更容易碾。中午,一台台拖拉机拉着石磙在各家的场地上来回画着圆周,约半个钟头,麦粒就基本脱落。碾场的走后,乡亲们就用木叉或铁叉端走麦秸垛在麦场一角,再把夹杂着麦芒和麦秸的麦粒堆成堆,等着一起风,就要扬场了。
扬场是个技术活儿,我家则由父母完成。父亲一锨一锨地将麦子抛向空中,麦糠和尘土被风刮到一边,场地上麦粒越来越多;母亲则头顶草帽,用大扫帚不断地将还没碾下皮的麦粒扫到一旁。
扬完一场麦子要个把小时,当扬出的麦粒像小山似的堆在麦场时,已夕阳西下,麦场上人声鼎沸,欢歌笑语,有的还打开收音机,听着河南电台每晚七点的地方戏,喜悦之情放大到了极致。
打出来的麦子要在麦场里晒几天才能入仓。晚上,男人们拿着凉席和被子睡在麦场里看着。一些男人会凑在一起讲些村里的风流事,闹得大家亢奋半夜。我有过和父亲看麦场的经历,睡在麦场上,听父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看着满天的星星,好像自己在天际遨游。
约摸着半月时间,收麦接近尾声,该垛麦垛了。麦垛分为方垛和园垛两种。垛垛时,要打好基础,人还要在上面踩着,垛好后,上面撒上麦糠,糊上泥巴,以防透水。现在,人们对麦垛好像不太讲究,在乡下也很难找到像样的麦秸垛了。
“收完麦,打完场,闺女忙着瞧她娘。”闺女们买上糖糕、油条,带着孩子,看看一个麦季过去,父母的身体可好。当看到父母手上又多了老茧,身上还有被麦叶划伤的道道血印,总会心疼地说上几句贴心话,令父母感到无比温暖……